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写给很累的你:停止精神内耗,从这7件小事做起
2025-09-06

主题
写给很累的你:精神内耗怎么停下来

核心矛盾
人最怕的不是身体累了,而是精神上一直打转着。外面看着什么都没发生,心里却像在打了一场又一场无休止的仗。越想越乱,越乱越动不了。矛盾就在于:大脑本该帮我们解决问题,却因为负面信念和过度思考,成了制造内耗的源头。

正文

一、心里的绳子越拉越紧
夜深了,手机屏幕亮着,你还盯着那条聊天记录出神。白天明明已经够忙的,偏偏到晚上,大脑一点也不消停。上次说错的一句话,翻来覆去地回放着;一段没结果的关系,还在琢磨哪里出了问题。那感觉,就像绳子死死勒住了心口,越挣扎越紧。

弗洛伊德提醒过,内心的冲突会决定外在的选择。问题是,这种冲突很多时候并不是源于现实,而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幻影。你觉得领导冷淡了,你觉得同事不待见你,你觉得任务必然要失败。可这一切多数只是“想法”,不等于“事实”。

说白了,精神内耗就是和自己打架。打赢了没奖赏,打输了没人责怪,可你却耗光了力气。那怎么办呢?最直接的解法,是先学会和负面想法拉开点距离。比如给它起个外号,“失败者故事又来了”,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轻易被它拖下水了。

二、活在昨天和明天的人,忘了今天
内心剧场里常常有两条路,一条叫过去,一条叫未来。过去的悔恨,未来的焦虑,总是在脑子里上演。可偏偏,真正能抓住的只有当下这一秒。你若一直沉在旧事里,或者拼命推演未来,今天就白白浪费了。

托利在《当下的力量》里说过,痛苦的根源就是不肯待在当下。注意力被拖走了,人就变得漂浮。其实,当你把心思放回此刻,会发现一切都没那么严重。比如闭上眼,感受空气从鼻尖进出;比如伸手去摸桌上的一杯水,感受它的冰冷。只要专注在这些微小的现实,心就能落地。

很多普通人以为,解决问题一定要靠“想明白”。可事实是,靠想反而会越陷越深。回到当下,看见此刻的真实,才有力量走下一步。下次心里乱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一句: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来,现在才是能抓的。

三、把恐惧摊开,别让它长牙
有些情绪之所以咬住你不放,是因为你没看清它的样子。恐惧尤其如此。它像一团雾气,模模糊糊地笼罩着,让人心慌意乱。可一旦你把它摊在纸上写下来,它就失去了吓唬你的力气。

《应对焦虑》写道,恐惧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怕什么。比方说,你一直抗拒一个任务,那就写下来:我怕出错;怕别人批评;怕因此丢工作。写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恐惧其实都是“假如”。这些“假如”,真正发生的概率并没有你想得那么高。

行动的力量,就藏在这个拆解里。把最糟的情况写清楚,再想一想如果真发生了,你能怎么应对。只要有了应对方案,哪怕只是个简单的备用计划,心里都会安稳很多。与其被恐惧牵着鼻子走,不如摊开它,正面盯着它。

四、控制范围之外的事,就放掉吧
人生里最大的无力感,往往来自于试图掌控无法掌控的东西。关系里,你盯着对方的态度;职场上,你揪着老板的评价;生活里,你想要世界按照你的期待运转。可惜,越想抓住的,越会从指缝里溜走。

斯多葛学派留下过一个提醒:人应该把精力投向可控的部分。你能控制不了老板的心情,却能控制自己交出的成果。你改变不了房价,却能改变自己的存钱习惯。你预测不了未来的变局,却能在今天积累技能。

关键是,专注在可控的事上,会让人感觉有力量。哪怕只是一个小动作,也能让心稳下来。要是你又因为某件无法左右的事焦虑了,不妨停一停,问一句:这事在我掌控范围里吗?如果不是,那就放掉吧。

五、别再做自己最苛刻的法官了
有的人心里住着一个严厉的法官,永远在批评。工作没做到极致,就说自己没用;人际里没讨好到位,就怪自己不懂事。可换个角度想,如果你的朋友在同样的困境里,你会像这样骂他吗?多半不会吧。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同情。简单说,就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罗杰斯说过,人需要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意思是,不论此刻表现如何,你都值得善待和接纳。

这听上去很简单,可做到却需要练习。下次你又陷入自责了,不妨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最在乎的人身上,我会怎么安慰他?把那句话,原封不动送给自己。你会发现,心一下子柔软了。

六、动起来,才是终极解药
很多人一边说自己想太多,一边却还坐着不动。脑子里转啊转,像水车一样,转了一夜,结果还是原地。可身体一旦动起来,很多乱麻就会散掉。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心流》里提出过一个概念:当你做一件既有挑战又能发挥能力的事时,会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那时候,烦恼自然被甩在身后。无论是打球、画画、下棋,还是专注完成一段写作,心都会变得澄明。

如果你现在正被内耗困住了,不妨试试最简单的办法:起身走一走。哪怕只是去便利店买瓶水,或者收拾一下房间,行动的节奏会打断思绪的死循环。人不是靠想出来的,是靠做出来的。

七、给混乱一个出口,别硬憋着
内耗的人常常有一个习惯,越到夜深人静,脑子越不肯停。一个念头没完,另一个又冒出来,结果一宿睡不踏实。其实,办法很简单:干脆给这些想法安排一个出口。

荣格提出过“积极想象”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规定一段时间,允许大脑自由乱跑,不评判,不压制。这样做的妙处是,你能更清楚地看见那些深埋心底的声音。它们看似杂乱,其实背后藏着你真正的欲望和恐惧。

等这段时间过了,再给自己安排点放松的小事,比如泡个热水澡,听几首歌。这样既释放了能量,又让心有个缓冲。思绪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但你会慢慢学会和它们共处。乔·卡巴金说过一句话:“你无法平息海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这,就是与内耗相处的智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应对焦虑》 埃德蒙·波恩、洛娜·加拉诺
《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内在工作》 罗伯特·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