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梁永安:996不仅影响生育率,还可能会使整个国家一代人变得偏狭
2025-09-06
主题
为什么工作越来越苦:价值感缺失与自由时间被掠夺
核心矛盾
年轻人并不是怕辛苦劳动,而是怕辛苦没有价值;不是怕投入,而是怕自由时间被掠夺得一干二净。996与内卷,让劳动异化为压榨,剥夺了创造力与精神成长空间。
正文
一、工作为什么越来越苦
夜深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键盘哒哒作响,外面是安静的街道,心里却翻涌着焦虑的浪潮。很多人都问过自己:上班的意义是什么呢?
《中国职场焦虑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普通员工觉得在荒废生命,三成多的白领人士对工作厌倦到极点。这可怕吗?可怕的不是辛苦,而是“无价值的辛苦”。
狄更斯在小说里常写到被迫做童工的孤儿,那种痛苦不是来自劳动,而是来自“不被看见的劳动”。梁永安教授说得很确切:年轻人怕的不是付出,而是付出得不到认可。钱少也能忍,但如果心里觉得不值,就会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所以说,今天的痛苦根源,并不只是工作量多,而是价值感缺位。身体可以忍耐,心灵空了才是致命的。换句话说,人不怕苦,但怕空啊。那我们要怎么办呢?至少要学会辨别:这份苦,到底值不值得。
二、代价越来越大的一代人
把时间拉回八十年代,那时候的年轻人有一种澎湃的热情。骑上一辆自行车就能笑得很开心,写一首诗也能感到理想照进现实。他们的苦,更多是学习的苦、探索的苦,但背后有国家的宏大愿景在支撑。
可偏偏轮到今天的年轻人,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房子、车子、教育、医疗,全部都压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中国青年平均25岁就要背上房贷,这比西方早整整十年。压力来得太早,梦想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被“生存清单”钉死了。
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提醒过,社会一旦进入转型期,人就会陷入前后不搭的尴尬。现在正是这样:文明进程快得惊人,但人的精神建构还没跟上。结果呢?大家都活成了“压缩饼干”,表面看似充盈,实际上只剩物质焦虑在发酵。
这种状态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你拼命往前跑,却始终跑在别人的赛道上。换个角度去感受,这像不像一场被迫参加的马拉松?不跑不行,可跑到终点,奖杯却不一定属于你。说白了,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付出的代价大了,还常常换不来想要的生活。
三、996与自由的消失
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人在办公室熬到凌晨,第二天还要满血开工。看似拼搏,其实像匹诺曹在《木偶奇遇记》里被迫变成驴子,整天干活,毫无自由可言。
马克思早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写过,自由时间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可现在的996,不仅掠夺了人的身体,还掠夺了精神的自由。你本该在晚上读书、逛街、跟朋友聊天,可这一切都被加班的工牌锁死了。
结果呢?自由时间消失了,人生变得单调。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过,一个人一旦只能通过劳动证明价值,他就会像甲虫一样失去人性。996正是这样的陷阱,它不光伤害个体,还可能让整整一代人变得偏狭,只会比房子、比收入,彻底丧失对多元世界的包容。
那怎么办呢?别把996当成理所当然。自由时间不是奢侈品,而是最基本的权利。你要主动争取,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让生命重新呼吸。
四、工作有没有不那么苦的可能
很多人会问,既然工作这么苦,那不工作行不行呢?答案很明确,不可能。因为工作就是劳动,是人与社会交换的根本形式。你可以换赛道,但你不能不跑。
关键不是逃避,而是找到能让你心里觉得值的事。罗素说过,人性有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和权力欲。工作就是这些欲望的舞台,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找到精神的支撑。
比如梁永安提到的学生,有人选择体制内安稳的公务员岗位,有人选择南方媒体的艰难采访,苦还是苦,可一个是为了稳定,一个是为了价值。差别就在于,心里觉得值不值。
说白了,工作苦不苦,不在于外部强度,而在于你能不能在其中找到意义。你要么被困在别人的流水线里,要么在某个小小的角落开出自己的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五、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感
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一个年轻人深夜在地铁上打瞌睡,怀里抱着电脑,嘴角还带着苦笑。他可能在想,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呢?
弗洛伊德提醒过,人最大的冲突来自欲望与压抑。你渴望创造,却被体制压抑;你渴望自由,却被工资绑架。这种撕裂感,就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痛苦。
可偏偏,价值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选择的。你写一首歌,哪怕没人听见,但如果点燃了自己,那就是价值。你在一份工作里能看到成长的可能性,那就是意义。
所以说,别急着把价值感交给别人定义。你完全可以在心里设一道小小的“价值准线”:这份苦,能让我成长吗?能让我更靠近真实的自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
六、在痛苦里找到光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工作之苦不可避免,但真正压垮人的,不是辛苦本身,而是辛苦没有意义。
人生最稳妥的做法,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在痛苦里找到建设性的出口。魏晋时期的嵇康心里压抑,就去打铁,汗流浃背之间把心里的郁结消散。我们今天也一样,可以用写作、运动、手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支撑。
就像南瓜的生长,要先长出一截长长的藤,再开花,再结果。很多人止步于看不到花的阶段,觉得一切都是空。但其实,那一段孤独的生长,才是最真实的价值积累。
说白了,人生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辛苦没有光。只要你能在苦里找到哪怕一点点的意义,就能撑起整个生命的重量。
所以说,遇到那种被掏空的时刻,不妨先停一停,收一收心,问问自己:这份苦,能不能照亮我未来的某个方向呢?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
《过渡时代论》 梁启超
《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变形记》 卡夫卡
《文明及其不满》 弗洛伊德
《闲暇与生活》 罗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