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节跳动离职:我的心路历程和应对方法
2025-09-06
主题
离开字节之后:我的不确定与重建
核心矛盾
外部是互联网行业的裁员与收缩,内部是信心的崩塌与身份的迷茫。矛盾点就在于:当外部环境不可控时,如何在内心重建秩序,把被动变成主动。
正文
一、风光散去的那一刻
2021年的冬天,我提了离职。那一刻表面看上去洒脱,其实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下了。离开了熟悉的节奏,回到家里,日子突然慢了下来。可偏偏外部世界并没有放慢脚步。
新闻推送一条条弹出来,互联网公司一波接一波地裁员,招聘冻结,HC锁死。岗位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越抓越紧,反而空了。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观察到,真正的动荡来自预期落空。当时的我正是如此,本以为凭着过往的成绩和口碑能顺利转场,结果发现,舞台的灯已经暗了。
说白了,风光散去时,你才知道自己裸泳着。那种落差感,比离职本身更打击人。
二、信心崩塌的过程
在字节的时候,我拿过全年最高绩效,项目做过,奖金也领过。那会儿觉得自己是能扛事的,也是能证明自己的。
可离职之后,一个接一个的offer因为架构调整没了,一个接一个的岗位因为冻结关掉了。自信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瘪得很快。
弗洛伊德提醒我们,痛苦来自现实与欲望不符。原本以为“优秀就能得到机会”,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这一切未必成立。竞争不再是“谁更优”,而是“谁更合适”。
内心冒出来的声音很刺耳:“是不是我不行了?”可反过来想,那些比我资历更高的人也在被动流出。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行业的问题。那一刻,才算真正明白:被否定不等于没价值,只是暂时不匹配。
所以说,遇到质疑的时候,不要急着否认自己。先把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里去看,就不会被困在小小的牢笼里。
三、焦虑与自我对话
每天刷招聘网站,刷到眼花,简历投出去没回音,心里咚咚直跳。夜深人静的时候,焦虑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文明及其不满》里写道,焦虑是人类的常态,它来源于结果的不确定。面试结果未知,行业前景模糊,未来像一团雾。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折磨并不是外部的拒绝,而是内部的自我怀疑。仿佛一面镜子逼着你看清:你到底能依靠什么?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别陷在无休止的反思里。因为xx所以xx,这样的逻辑只会越绕越紧。更实际的做法,是一边承认焦虑,一边去调整节奏。比如白天去投递和面试,晚上留一段时间给阅读和锻炼,保证情绪不彻底垮掉。
四、交易与匹配的真相
工作本质是交易,用时间和能力去换报酬。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道,交易的基础是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场双向选择。
很多时候,你条件再优秀,也未必能拿到岗位。就像相亲,学历背景都很好,却因为需求不一致而分开了。求职也是一样。
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原来简历被拒绝,不是因为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匹配度不够。岗位要五年经验,你只有四年;岗位要电商背景,你是游戏出身。驴头不对马嘴,再努力也进不去。
所以说,不要把拒绝当成打击,而要当成提示。它提醒你,方向还没对。调整简历,调整目标,减少落差,才能让匹配的概率上升。
五、标签消失之后
离开大厂,就意味着没有了“字节人”的光环。没有了身份标签,心里一阵阵空虚,好像突然失去了保护伞。
布迪厄提出,圈层比个体意志更能决定上限。大厂就是一个圈层,离开后,你必须重新定义自己。
有朋友转身去健身,考了健康管理师;有人去做美食探店,变成了博主;有人爱拍摄,成了内容创作者。那一刻你才明白,身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定义的。
说白了,别让过往的标签绑架了未来的可能。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比如每天花一小时在新技能上,慢慢积累,不知不觉就长出了新的身份。
六、重建的底气
罗翔老师说过,我们必须接受不确定的人生。大环境不可控,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的能力和成长。
钱会贬值,股票会缩水,但能力不会。只要能力还在,总有人需要,总会有价值。荣格提醒过我们,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那些焦虑和痛苦,正是催促你去磨练能力的信号。
换个角度去感受,人生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工作为了人生。工作是工具,不是全部。成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业。
所以说,如果被动等待让你喘不过气,就先学着透口气。去看书,去远行,去练一项你真心喜欢的技能。这样一来,即便外部环境混乱,你也能在心里筑起一座稳固的城堡。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文明及其不满》 弗洛伊德
《国富论》 亚当·斯密
《区分》 布迪厄
《荣格自传》 荣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