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三个陷阱
2025-09-06
主题
共同富裕:三个容易掉进的陷阱
核心矛盾
人人都希望社会更公平、差距更小,可一旦进入具体操作,就常常变成新的不公。表面上是为了共同富裕,结果却可能走向共同贫困。矛盾就在于:我们习惯用已有的思路来解决新问题,却忘了全球化的格局、资本的逻辑、公共服务的作用。看不清,就容易掉进陷阱;看透了,才知道该往哪走。
正文
第一个陷阱,总觉得富裕只是国内的问题
很多人一谈共同富裕,立刻想到要调节国内收入差距。看起来没毛病啊,可问题是,国内的不平等,其实常常连着全球的不平等。
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中国工厂灯火通明着,工人一排排忙碌着,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地。劳动环节留在国内,利润却大头落在跨国企业兜里。结果呢?国内只拿到辛苦钱,真正的增量财富被外部吸走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强调过分工的重要性。但话说回来,分工意味着谁占据产业链高端,谁就能分走更多蛋糕。中国如果不在制度上把握税收的重心,就可能让本该属于劳动者的一部分财富被转移走。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说白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直接税逻辑。中国处在全球化的独特环节,必须坚持间接税为主,这样才能让工人们真正分享到全球市场的财富增长。与其在国内互相挤,不如盯住全球的那块大蛋糕。
第二个陷阱,总想着靠财政去分蛋糕
现在很多政策建议一提共同富裕,就绕不开财政和分配。想法是好的,结果却常常力不从心。为什么呢?因为根子在资本,而不是分配。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韩国三星大楼灯火辉煌着,家族掌控的财富压得人透不过气。不管税收再怎么累进,家族资本地位稳固不动摇,社会差距就还是缩不小。
马克思提醒过我们,生产资料的占有,决定了财富的分布。瑞典、韩国都验证了这个规律。再怎么调节分配,资本的力量依旧牢牢掌控局面。
所以说,关键不在“怎么切蛋糕”,而在“蛋糕谁来烤”。如果公共基金、养老金、社保、公积金能以投资人的身份参与资本分红,那社会的每一个普通人,就能在财富增长里分到一份。换句话说,用公共资本家去替代单一的私人资本家。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别光盯着税收,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让公共资本进入市场,让全体人民都成为股东。
第三个陷阱,把目光锁死在个体身上
很多人一提贫富差距,就直接盯着收入。你赚一万,他赚一千,好像差距就在这儿。可要是把社会财富算上呢?差距就没那么简单了。
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人开十块钱的老手机,一个人开一千块钱的新手机,差距一看很悬殊。可如果加上他们都能用的5G网络、公共道路、学校医院,这时候差距就缩小得多了。
布迪厄提出过,场域比个体意志更能影响人生的上限。换句话说,平台的力量,比个人差距更决定结果。农村的衰败,就是因为公共财政和集体服务的退出,让社会财富一点点流失了。
这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城市的房产。房子不仅是住的地方,更是分享城市公共服务红利的钥匙。有产权,就能跟着城市发展一起受益;没有产权,再便宜的租金,也只能看着机会溜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别只盯着拉平个人收入,而要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人接入到平台里,享受社会财富增长的红利。
第四个陷阱,错把反垄断当成公平
有人觉得平台企业太强大了,想靠反垄断去消解差距。听起来正义感满满,可真要落到实处,可能伤到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率。
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一个巨大的公共平台被拆散了,结果每个人都要多花一倍的成本。企业成本高了,商品也就更贵了,社会运转反而更沉重了。
福柯指出,权力无处不在,它常常通过制度来塑造人。平台企业就是现代经济的制度性力量,拆了它,反而让弱势群体更被动。
说白了,平台不是问题,私有化的平台才是问题。如果公共资本能逐步参股,分享它的收益,那平台越大,大家得到的越多。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别盯着拆,而是要想办法让平台的成果被更多人共享。
第五个陷阱,把房子看成单纯的消费品
很多人一提房子,就盯着价格,希望压低房价来缩小差距。听起来合理,可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都会反映到土地价值里。谁有产权,谁就能分享到公共财富增长。谁没产权,哪怕租金再低,也还是在财富分配上被排除在外。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观察到,制度性的差距会比个体差距更深远。居者有其屋,其实就是能不能进入社会财富分配的制度门槛。
所以说,房子不只是居住,而是财富增长的钥匙。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不是一味打压,而是通过保障机制,让更多普通人能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样,才算是真正把公共财富转化为全民的红利。
第六个陷阱,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平均主义
很多人一听“共同富裕”,立刻脑补出“人人一样多”。可真要是那样,激励没了,创新也就断了。
马克斯·韦伯写过,资本主义的精神,本质是通过努力和冒险去换取更大的可能。如果大家都一样,那社会就会失去活力。
关键是,共同富裕不是要抹平,而是要给所有人更公平的起点和机会。收入差距可以存在,但不该变成机会的差距。你有努力,我有机会,才是真正的富裕社会。
所以说,遇到这种理解偏差时,不妨收一收心。别总想着结果一样,而是想办法让过程更公平。这样,社会才会既有动力,又有温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国富论》 亚当·斯密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规训与惩罚》 福柯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
《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的想象力》 C·赖特·米尔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