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为什么女性要敢两眼放光,野心勃勃?
2025-09-06
主题
女性成长,困境与力量
核心矛盾
女性在职场、家庭、生活、自我之间不断拉扯,外部的结构性限制与内部的“不敢”叠加,形成了层层困境;而突破的关键,在于看清这种“不觉知之痛”,找到与自我、与时间、与内心力量的连接。
正文
一、女性困境,为什么值得全社会关注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紧绷感,仿佛大家在谈论女性话题时,总会自动往“时尚、美貌、八卦”那一格里塞。可李一诺提醒我们,这恰恰是最大的误读。女性成长不是一个性别议题,而是全社会的底层议题。
布迪厄提出,社会的“场域”和“资本”决定了个体的位置。女性所面对的不平等,并不只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整个结构里的不均衡。无报酬劳动、职场妈妈的压力、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些都是赤裸裸的现实。它们像是墙,冷冷清清的立在每个女性面前。
可偏偏,外部的墙还不算,女性内心还有一道更高的墙——那就是“不敢”。不敢发声,不敢追求,不敢承认自己的野心。弗洛伊德说过,人真正的冲突来自于内心的欲望与压抑之间的拉扯。很多女性的成长,就是在这种拉扯里卡住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步,至少要承认这不是个体的错,不要急着自责。女性困境不是私人问题,而是公共议题。说白了,看到困境本身,就是走向力量的开始。
二、职场里的不敢,其实是最普遍的“自我霸凌”
把时间拉回到初入职场的阶段,你或许还记得那种场景:开会时你心里有想法,可嘴唇就是动不了。你盯着桌上的笔记本,心跳扑通扑通的,却只能选择沉默。
《乌合之众》写道,大众心理常常压倒个体理性。在一个会议室里,个体的胆怯被无限放大,你觉得自己开不了口,别人就顺理成章地继续忽视。可这种沉默,慢慢就变成了习惯。
李一诺讲过,职场的成长其实有四个阶段:做事、建造、教练、激发。每一个阶段里,“不敢”的影子都在。升职时,不敢主动争取,总幻想有人替你戴皇冠。初当领导时,不敢建造,觉得自己不是那个“合格的样子”。
说白了,这些“不敢”,很多时候不是外部的障碍,而是内心的设限。真正的成长,就是要敢于直视这种设限。荣格提醒我们,人必须直面内心的阴影。当你承认“我在害怕”,反而才有了转变的可能。
所以说,遇到职场里的胆怯,不妨先练习小小的“自我对话”。问问自己:如果不考虑别人怎么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种自我确认,比任何外部的认可都要稳妥。
三、家庭与事业的拉扯,其实是一次自我完成的旅程
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女人既要开早会,又要接孩子放学,手里还得拎着超市的购物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身体在东奔西跑,心里却常常涌出一种无力感。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观察到,社会变革往往来自长期结构的积累。家庭和职场的矛盾,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历史延续的结果。过去的文化设定了“母亲负责孩子”的剧本,于是职场妈妈就背上了额外的负担。
可李一诺的转折点在于,她意识到,孩子并不是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主动与世界交互的人。养育的过程,不只是抚养孩子,更是成人自我完成的旅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强调分工的重要性,而在家庭中,分工与合作的平衡,同样是创造幸福的关键。
那换作你,会怎么选呢?一方面,不要执念“完美平衡”,学会取舍。另一方面,也别忘了自我关怀。母亲爱自己,才能爱孩子。说白了,家庭和事业的“既要又要”,不是在拉扯,而是提醒你,先要把自己站稳了。
四、生活烦恼,不靠减法靠心智成熟
那一天,下水道堵了,客厅里还飞着一只苍蝇。你或许会觉得,好烦啊。可哪怕90%的大问题解决了,剩下一只苍蝇,也能让你心烦意乱的。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类的大脑天生放大损失感。哪怕只是一点小麻烦,我们也会自动聚焦,把它当成全部的烦恼。结果呢?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困。
李一诺说,真正的改变,不靠减法,而靠心智的成长。你要学会承认:生活就是琐碎堆叠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总是在痛苦与荒诞里寻找意义,其实这就是生活的本相。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别急着做更多,先学会停下来。深呼吸,分离情绪和现实。接纳不是认同,而是看见。当你能接受“生活本来就充满小困境”,烦恼反而没那么可怕了。
五、自我困境,最大的课题是“我是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别人问你,你是谁?你下意识回答的是职业、学历、头衔,可心里却冒出一句悄悄的疑问:这些真的是“我”吗?
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写道,即便在集中营最恶劣的环境里,人依然保有一个自由——选择内心态度的自由。这句话很有穿透力,它提醒我们,外部再多限制,也挡不住内心的选择。
自我困境的根本,就是要不断穿透那些表层的标签,直到触及内心的水源。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最终都要落到“自我认知”这一层。正如福柯说的,权力无处不在,它通过无形的规则塑造人。我们的内心规则,往往比外部权力更苛刻。
那怎么破呢?先问自己:我是谁?不是别人眼里的我,不是标签化的我,而是那个能觉察一切的我。当你愿意直面这个问题,就已经在走出困境的路上了。
六、走向光的路径,最终是与自己和解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那些职场的挣扎、育儿的焦虑、生活的烦恼,其实最后都指向一个核心:你能不能和自己和解。
人生的真相有时反常识。比如,给予越多,收获越多。比如,孤独的对面不是有人陪伴,而是面对自我的勇气。哈耶克把市场称作“自发秩序”,提醒我们别高估控制力。人生亦是如此,很多困境不是靠掌控,而是靠面对。
李一诺说,所谓成长,就是跟自己的光源相连。那光不是外部的掌声,而是你内心的能量。当你点亮这盏灯,困境不再只是困境,而会变成礼物。
所以说,遇到人生的纠结时,不妨停一停,回头看看内心。你会发现,那个最深的恐惧,其实就是最深的力量。勇敢面对,便能让自己发光。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文明及其不满》 弗洛伊德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国富论》 亚当·斯密
《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
《监狱与惩罚》 福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