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站队、互撕……为什么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很愤怒?
2025-09-06
主题:社交媒体与愤怒情绪
核心矛盾:社交媒体如何放大个体愤怒,以及如何化解这种愤怒,使其转化为建设性力量。
第一节 怒火中烧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容易生气了?随便在网上冲个浪,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争吵和谩骂,让人感觉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戾气。
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你打开手机,刷着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新闻,说的是某个明星又出了什么幺蛾子。你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开始吐槽,甚至跟别人吵了起来。
这种现象,真是让人感到困惑。难道是现在的人素质越来越低了吗?还是社交媒体有什么魔力,能够让人变得如此暴躁?就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社交媒体的字缝里,又隐藏着什么呢?
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先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生气,这种愤怒是真实的吗?还是被社交媒体放大了?
第二节 算法的秘密
社交媒体平台为了博取更多的注意力,会利用算法推送那些更能引发互动的 “过激内容”,让愤怒成为传播最快、最廉价的情绪。
换个角度去感受,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观点平和、内容客观的文章,往往无人问津;而那些充满争议、情绪激烈的文章,却能迅速走红?
这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通过条件反射,让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社交媒体的算法,就像那个铃声,不断刺激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对愤怒产生 “条件反射”。
说白了,社交媒体并不是中立的,它天然会放大负面情绪,特别是愤怒。
第三节 匿名的面具
匿名环境弱化了责任与惩罚机制,社会中 “谁能表达愤怒、谁必须克制” 的规则被打破,导致互撕、冲突频发。
只要你回想类似的时刻,就能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不敢轻易表达愤怒;但在网上,因为有了匿名的保护,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
正如《乌合之众》里所说,群体中的个体,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变得更加冲动、易怒、不理性。匿名性,就像一个面具,让人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释放了内心的阴暗面。
你完全可以给自己定个小规矩,比如,在网上发言之前,先深呼吸三次,想想自己的言论是否会伤害到别人。
第四节 道德的双刃剑
道德义愤本是维护群体秩序的 “社会技术”,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因刺激过多、约束缺失,变得更廉价、更极端,往往从凝聚力变成撕裂力。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但在网上,道德义愤却常常被滥用,成为攻击他人的武器。
正如尼采所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当我们沉浸在道德义愤中,不断地指责和批判他人时,我们自己也可能变得充满戾气。
别急着跟风,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愤怒是正义的吗?我的言论是否会造成伤害?我是否应该采取更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节 技术与人性的失衡
社交媒体让人类第一次在大规模陌生群体中互动,但我们的社会规范与心理机制仍停留在 “小规模部落” 模式,导致不适应和频繁冲突。
这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内心会涌出这样的感受,当技术飞速发展而社会制度、文化心理未同步进化时,矛盾和愤怒就会集中爆发。
这样一来,你就不会摔得太疼。我们要意识到,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第六节 化解之道
最大的启发是,社交媒体之所以让人人愤怒,不只是个体情绪问题,而是算法、匿名性和社会规范失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化解愤怒,不是压制情绪,而是减少激发因素,并找到让愤怒转化为建设性力量的途径。
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瞬间,你感到愤怒和不满,不妨尝试着放下手机,去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和朋友聊聊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黑暗不能驱散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散仇恨,只有爱才能做到。” 要化解社交媒体上的愤怒,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理性、友善、和宽容,用爱来驱散仇恨。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狂人日记》 鲁迅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