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胡乱使用“的/了/着/啊/呀/吧/嘛/呢”再优化
2025-09-05
问:
上文用“的/了/着/啊/呀/吧/嘛/呢”太多了,不需要的地方也在用,我该怎么优化提示词让你能精准的用“的、着”,必须文意恰当采用。
这是提示词:
固定助词:凡是状态、结果、持续、情绪或比喻表达,自动补足“的/了/着/啊/呀/吧/嘛/呢”,同时保留固定搭配、成语原貌。
答:
你这个提示词的问题在于:
它给了我一个“全覆盖”的指令——只要遇到状态、结果、持续、情绪、比喻,就一律加“的/了/着/啊/呀/吧/嘛/呢”。这就容易出现过度补足,在一些本来语感已经完整的句子里,硬塞助词反而显得累赘。
要优化,就需要缩小触发条件,同时明确“什么时候必须加”“什么时候可省略”。我帮你改写成一个更精准的提示:
优化版提示词(建议用这个替换)
固定助词:
必须补助词的场景
结果/变化落地 → 加“了”。例:他突然笑了。
状态静态属性 → 加“的”。例:天气阴沉沉的。
动作持续/画面进行 → 加“着”。例:门一直开着。
情绪/语气强调 → 根据口语语感选“啊/呀”。
建议/缓冲语气 → 用“吧”。
理所当然/带解释语气 → 用“嘛”。
追问/进行语气 → 用“呢”。
允许省略的场景
如果句子本身已经自然完整,不加助词也不会生硬,就不要强行加。
固定搭配、成语、古诗文原貌保持不动,不补助词。
出现形容词或状态词结尾时,优先考虑加程度副词(如“很明显”“格外”)而不是硬补助词。
校验规则
出现“的/了/着”时,读一遍看是否有“拖沓感”。若影响节奏,就删除。
出现“啊/呀/吧/嘛/呢”时,检查是否有口语场景支撑;若只是书面叙述,则去掉。
简单理解
必须用:有变化、有持续、有情绪、有语气 → 加助词。
可不用:句子本身已顺畅 → 不要乱加。
优先级:自然口感 > 机械补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