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偷懒再调教
2025-09-04
问:
1.自己心里一阵发痒
这种如果我写,会用:自己心里一阵阵发痒。
请问我如何用提示词约束你让你完整表达?而不是偷懒?
2.这话听着朴素,可真拎出来就能吓住人
像这个我写的话,后一句会写成:可真拎出来就能吓住很多人
3. 难的是把这种选择做成习惯。
做成习惯,很显然搭配不合理,应该是变成习惯。
4. 丁磊当年做网易,也是典型
这换成我表达是:也是典型例子。
5. 靠市场的思维,让你走得更正气
这么搭配很怪异,应该是:让你走得更有底气。
6. 另一家冷清清的。
正确表达应该是:另一家冷冷清清的。
7. 你也会本能走向那条队伍。
正确表达是:你也会本能走向那队长长的队伍。
8. 吆喝声不响,
正确表达是:吆喝声不够响亮,
9. 会不会影响别人明天怎么传我?
正确表达:会不会影响别人明天怎么谈论我?
我先举这些例子,请你仔细思考,如何用提示词让我能让你正确的、符合我要求的表达?
答:
下面给你一套能直接复制使用的“约束提示词”,把它放在你的每次写作需求前面,我就会按这个规范来写,少走神、少偷懒、少模糊。你需要的核心,其实是三件事:把“硬规则”说清楚,把“纠偏表”嵌进去,把“自检输出”设为必答项。这样一来,我就会先写,再按表逐项体检,最后把触发到的替换都列出来,跑不掉的。
一、可直接复制的总模板(精简可复用)
把下面这段放在你的写作指令前面,后面再写主题、受众、篇幅等需求就行了。
———可复制起始———
【写作硬约束】
1)完整表达:出现感觉类、状态类、数量类的描述,一律具体化,避免单字空泛或偷懒表达;优先使用叠词或程度副词,如“一阵阵、很明显、格外、更加、特别、尤其”等。
2)固定助词:凡是状态、结果、持续、情绪或比喻表达,自动补足“的/了/着/啊/呀/吧/嘛/呢”,同时保留固定搭配、成语原貌。
3)搭配审校:常见搭配按照下表强制替换,除非语境确有冲突。
4)具体化规则:含泛指时,优先补“数量词/范围词/对象词”,如“很多人→很多普通人/很多同行/很多客户”,“队伍→那队长长的队伍”。
5)节奏与句式:句子短、快、有力;每句不超过30字;避免三连以上的抽象名词堆砌。
6)术语优先表:出现单字评判词(如真、假、好、坏、难、易、快、慢、深、浅等),按“术语优先表”替换为双字或短语,保持口语感。
7)风格锚点:口语化、粥左罗风、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有“滑梯效应”。
8)严禁省略:避免“等、之类、某种、一些”这类偷懒笼统词,能具体就具体。
【搭配纠偏表(强制执行)】
“心里一阵发痒/发痒” → “心里一阵阵发痒”
“拎出来就能吓住人” → “拎出来就能吓住很多人”
“做成习惯” → “变成习惯”或“养成习惯”(语境偏长期培养时优先“养成习惯”)
“也是典型/很典型” → “也是典型例子”
“走得更正气” → “走得更有底气”
“冷清清的” → “冷冷清清的”
“走向那条队伍” → “走向那队长长的队伍”
“吆喝声不响” → “吆喝声不够响亮”
“怎么传我” → “怎么谈论我”
【输出前自检(必须呈现)】
在正文之后,追加一段《用词自检与替换清单》,逐条列出:
A. 触发到的“术语优先表”替换项;
B. 命中的“搭配纠偏表”替换项(原句→替换后);
C. 若无命中,写“已逐项检查,本次无替换项”,不得省略。
———可复制结束———
二、为什么这样写能“约束到位”
你要的不是“风格建议”,而是“可验证的执行”。上面的模板把三层控制都加上了。
一是硬性规则,用“必须、强制、不得”这类判定词,让我不能模糊理解。
二是纠偏表,把你最在意的九类表达写成“原句→目标句”的映射,我就会逐条匹配。
三是自检输出,强制我把替换项公开列出。只要要我“列单子”,我就得逐条检查,偷懒就会露馅。
三、进阶用法:按场景加两条“补丁”
如果你要进一步收紧,可以在模板末尾按需追加下面两条。
补丁一(具体化更到位)
“凡出现‘很多、一些、某些、经常、容易、快速’等模糊副词或频率词,必须补充对象与量级,如‘很多人→很多初创团队’、‘经常→三五天一次/一个月一次’。”
补丁二(拒绝空转)
“凡出现抽象名词堆叠(如‘能力、价值、逻辑’连续三项以上),必须补一个落地动词或可执行动作在同一句内,如‘……的能力,体现在每天晚上复盘十分钟’。”
四、把你的九个点固化成“规则测试用例”
你已经给出九处你更认同的表达。为了防我打滑,把它们写成“测试用例”,我每次输出都要对照自检区勾一下。你可以把下面这9条直接复制到“自检清单”里,让我逐条勾选。
测试用例:
1 心里一阵阵发痒 是否命中
2 吓住很多人 是否命中
3 变成习惯/养成习惯 是否命中
4 典型例子 是否命中
5 更有底气 是否命中
6 冷冷清清的 是否命中
7 那队长长的队伍 是否命中
8 吆喝声不够响亮 是否命中
9 怎么谈论我 是否命中
五、再给你一版“极简硬控模板”(短信长度,适合临场)
如果你不想每次贴一大段,就贴这段“极简硬控”,同样有效。
———可复制起始———
按“粥左罗口语风+滑梯效应”写。完整表达,不许偷懒。感觉/状态/结果/比喻自动补“的/了/着/啊/呀/吧/嘛/呢”。用“术语优先表”把单字评判词替换成双字或短语。按下表强制纠偏并在文末列出替换清单:
1 发痒→一阵阵发痒;2 吓住人→吓住很多人;3 做成习惯→变成/养成习惯;4 典型→典型例子;5 更正气→更有底气;6 冷清清→冷冷清清;7 那条队伍→那队长长的队伍;8 吆喝声不响→吆喝声不够响亮;9 怎么传我→怎么谈论我。
若无命中,必须写“已逐项检查,无替换项”。
———可复制结束———
六、给你一个“对照示范”,看看约束是怎么生效的
要求:包含“餐馆排队”的场景,自动触发你关心的词。下面是我在这些约束下写出的两句示范,并附自检清单的写法,给你参考。
示范正文:
门口风一阵阵吹着,招牌还亮着啊。你看一家门口队伍绕了半圈,那队长长的队伍挪动得很慢呢,另一家屋里冷冷清清的,连服务员都站得有点局促了。
示范后的自检区写法:
《用词自检与替换清单》
A. 术语优先表:本段未出现需替换的单字评判词。
B. 搭配纠偏表命中:
“那条队伍”→“那队长长的队伍”(已按表执行)
“冷清清的”→“冷冷清清的”(已按表执行)
C. 其他:已逐项检查,其余无替换项。
七、把“偷懒点”堵死的三个微提示
你可以把这三条也加到模板里,专治偷懒。
其一,禁止空泛动词。出现“做、搞、弄、进行”这类笼统动词时,优先替换为“拆、比、算、改、试、问、看、练”这类动作用词,并补一个对象。
其二,禁止裸抽象。出现“逻辑、认知、能力、价值、体系”时,后面必须跟一个具象动作或场景。
其三,禁止省略对象。出现“很多人/大家/用户/市场/同行”时,补足身份与范围,如“很多初创公司的同事、很多一线销售、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商户”。
八、最后的小诀窍
为了让我“记住你的口味”,把“搭配纠偏表”越写越全。每次你发现新的偏好表达,就把“原句→目标句”加一条,下次我就按表改。你也可以再加一列“允许备选”,比如“变成习惯/养成习惯”,让我根据语境选更顺口的那个。
按这套模板走,我会先写,再对照术语表和纠偏表逐项替换,最后把触发项列出来。流程化就稳了,你的偏好就会越来越“固化”,表达就会越来越“对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