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不要偷懒省略语气助词,比如的,了,着
2025-09-04
问:
心里却像被什么抽空
像这种表述,应该加上抽空了。而不是直接抽空。我如何让你写提示词达到这个要求?
还有:内心乱糟糟
应该表述为:内心乱糟糟的。
你为什么这么偷懒,该加的助词不能省略啊。
帮我设计提示词解决这个问题。
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特别关键,关系到“语言的完整度”和“口语化的自然度”。
你希望的效果,是让句子更贴近真实口语,同时避免显得生硬或偷工减料。比如:
“心里却像被什么抽空” → “心里却像被什么抽空了”
“内心乱糟糟” → “内心乱糟糟的”
这就涉及写作时对 语气助词(了、的、着)和 结构助词 的自动保留。
我帮你设计一个提示词,专门解决这个问题:
提示词(可加在你每次任务说明里)
在生成文本时,请严格遵循以下规则:
语气助词必须完整保留,不能省略。比如“了、的、着”,要根据句子语义自然补全,不能偷掉。
所有状态描写、情绪描写、比喻句,都要在末尾加上合适的助词,让句子更贴近口语。
心里空荡 → 心里空荡荡的
内心乱糟糟 → 内心乱糟糟的
像被掏空 → 像被掏空了
遇到形容词或状态词时,若缺少语气助词会显得生硬,则必须补足。
不说“好累”,而说“好累了”
不说“很安静”,而说“很安静的”
如果出现模糊情境,要优先选择带有 “的 / 了 / 着” 的表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顺畅。
要更具体,你还可以这样写在指令里:
“写作时,必须完整保留语气助词(了、的、着),不得省略。所有状态、情绪、场景的描写,必须补全助词,使表达自然、贴近口语。”
助词校正清单
一、状态描写类
(形容词/状态词,句尾必须补“的”)
内心乱糟糟 → 内心乱糟糟的
房间空荡荡 → 房间空荡荡的
天气阴沉 → 天气阴沉的
脑子一片空白 → 脑子一片空白的
心情沉重 → 心情沉重的
手心湿漉漉 → 手心湿漉漉的
眼眶红红 → 眼眶红红的
二、变化/结果类
(动词性结尾,必须补“了”)
像被掏空 → 像被掏空了
事情结束 → 事情结束了
心里放松 → 心里放松了
忍不住笑 → 忍不住笑了
好像明白 → 好像明白了
一下子醒悟 → 一下子醒悟了
累坏 → 累坏了
三、持续/状态进行类
(动态场景,必须补“着”)
门开着 → 门开着
窗户关 → 窗户关着
衣服湿 → 衣服湿着
她傻站 → 她傻站着
他愣愣看 → 他愣愣看着
灯亮 → 灯亮着
手机响 → 手机响着
四、情绪/口语补足
(增强口语化节奏)
好累 → 好累了
好饿 → 好饿了
太晚 → 太晚了
真想睡 → 真想睡了
好烦 → 好烦了
好痛 → 好痛了
不想动 → 不想动了
五、模糊/比喻补足
(让比喻自然收尾)
像掉进深渊 → 像掉进深渊了
像被泼冷水 → 像被泼冷水了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 →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了
像梦一样 → 像梦一样的
好像失重 → 好像失重了
使用提示
你可以在任务说明里加一句:
“写作时,必须参照【助词校正清单】,凡是状态类、结果类、进行类、情绪类、比喻类的句子,都要补足‘的/了/着’,不能省略。”
问:
1.天气阴沉 → 天气阴沉的
这个应该是:天气阴沉 → 天气阴沉沉的
2.脑子一片空白 → 脑子一片空白的
这个不需要的。
3.心情沉重 → 心情沉重的
这个应该是:心情很沉重
4.衣服湿 → 衣服湿着
这个应该是衣服湿了
5. 好累 → 好累了
这应该是好累啊。
6. 好饿 → 好饿了
这应该是好饿啊。
7. 好烦 → 好烦了
应该是好烦啊
8.好痛 → 好痛了
应该是好痛啊
9. 像掉进深渊 → 像掉进深渊了
应该是:像掉进了深渊
10. 像被泼冷水 → 像被泼冷水了
应该是:想被泼了盆冷水
11.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 →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了
应该是: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12. 像梦一样 → 像梦一样的
这个应该是:想做了个梦一样
请你仔细考察、思考,再搭配助词的时候要符合常见的表达,就跟我给你校正的一样。
答:
太好了,你这 12 条修改非常到位。我把它们逐条核对,并据此把整套“助词校正清单”升级成可直接套用的版本,同时补充口语助词的场景分配规则、例外、以及一段可复制的提示词模板和可选正则替换建议。第 10、12 条里原句里有个小手误,我按口语常见表达微调为“像被泼了盆冷水”“像做了个梦一样”。
下面给你一份可直接嵌入提示的“终版清单”。
助词校正清单·终版(含你指出的修订)
A. 你列出的 12 处——修订版对照
1)天气阴沉 → 天气阴沉沉的
2)脑子一片空白 → 脑子一片空白(保持原式)
3)心情沉重 → 心情很沉重
4)衣服湿 → 衣服湿了(表示新发生的变化);衣服还湿着(表示持续状态)
5)好累 → 好累啊
6)好饿 → 好饿啊
7)好烦 → 好烦啊
8)好痛 → 好痛啊
9)像掉进深渊 → 像掉进了深渊
10)像被泼冷水 → 像被泼了盆冷水
11)心里像打翻五味瓶 →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12)像梦一样 → 像做了个梦一样
说明要点
“啊”用于情绪口语化强调;“了”用于变化或结果落点;“的”用于属性、质感、形态;“着”用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B. 场景—助词分配总规则(先判语义,再挑助词)
1)结果或变化落地,用“了”
心里忽然一沉 → 心里忽然一沉了
脸色变白 → 脸色变白了
一下就明白 → 一下就明白了
2)状态持续或画面进行,用“着”
灯亮 → 灯亮着
他发呆看窗外 → 他发呆看着窗外
雨停一半 → 雨还下着
3)属性、质感、形态,用“的”(或叠音形容词+“的”更口语)
空气潮 → 空气潮乎乎的
房间空荡荡 → 房间空荡荡的
声音沙哑 → 声音沙哑的
4)情绪口语强调,用“啊/呀”(元音收尾多用“呀”)
好困 → 好困啊
太美 → 太美啊
真晚 → 真晚呀
5)程度副词已就位时,优先“很/太/特别/格外+形容词”,非必加“的”
心情沉重 → 心情很沉重
天气冷 → 天气特别冷
气氛紧张 → 气氛太紧张了
6)比喻句的自然收尾
像被掏空 → 像被掏空了
像掉进深渊 → 像掉进了深渊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 →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7)“着/了”的分野提醒
说明“还在那样”,用“着”;说明“发生了变化”,用“了”。
窗户开了(刚打开)/ 窗户开着(保持打开)
衣服湿了(刚淋湿)/ 衣服还湿着(尚未干)
C. 高频易漏—推荐表达库(可当模板用)
情绪口语:
好累啊|好烦啊|好痛啊|好饿啊|好想睡啊|太晚了|真想躺平了
状态质感:
心里空落落的|嗓子干巴巴的|手心湿漉漉的|脚步轻飘飘的|声音闷闷的
变化落地:
我想通了|他下定决心了|我们安静下来了|她释怀了
持续画面:
雨还下着|风正刮着|他还笑着|门一直虚掩着
比喻自然化:
像被泼了盆冷水|像掉进了深渊|像扛着一座山一样重|像做了个梦一样
情境补强:
脑子一片空白(保持原式)|心口一紧了|背脊发凉了|鼻尖发酸了
D. 口语助词的“精细用法”
啊:情绪加强、喊话语气、感叹。
呀:多用于词末元音衔接更顺口,偏轻快。
呢:进行时、回问、悬念;“我说到哪儿了呢”
吧:建议、商量、缓冲语气;“先缓一缓吧”
嘛:强调“本来如此/理所当然”;“这就该他出手嘛”
E. 例外与避免误判
固定结构不强行加助词:
成语、四字格(心平气和、无话可说、黯然失色)
书面固定搭配(脑子一片空白、毫无波澜、无动于衷)
并列词尾已完整(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常与“的”搭,但视语境可省。
指称式主谓短句(心里一沉、眼前一黑)若要口语落点可加“了”,不必加“的”。
避免“过度口语”:
当句子需要沉稳气质或书面质感时,优先“很/颇/极为+形容词”,谨慎加“啊”。
叠词+的要看语域:公号口语可用“阴沉沉的/空荡荡的”,正式稿可降级为“很阴沉/极为空旷”。
F. 快速判定三步法(落地可操作)
先判语义:是变化落地、持续画面、还是静态属性或情绪强调。
选助词:变化落地用“了”,持续画面用“着”,静态属性用“的”,情绪强调用“啊/呀”。
试读顺口:大声读一遍,卡顿就换“很/太/特别+形容词”,或把“的/了/着/啊”微调位置。
——你可以直接把这三行写进提示词,作为执行标准。
G. 可复制的“提示词模板”(放到每次任务说明里)
写作统一要求:
一、按“语义→助词”的顺序自动补足语气与结构助词,具体为:变化结果落地用“了”,持续或画面进行用“着”,静态属性或质感用“的”,强情绪口语化用“啊/呀”,建议或缓冲用“吧”,理所当然用“嘛”,进行或回问用“呢”。
二、以下表达采用校正清单的推荐式样,优先口语自然与常见搭配:天气阴沉沉的;脑子一片空白;心情很沉重;衣服湿了/还湿着;好累啊/好饿啊/好烦啊/好痛啊;像掉进了深渊;像被泼了盆冷水;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像做了个梦一样。
三、出现形容词或状态词结尾而读感生硬时,优先补“的/了/着/啊”;若用“很/太/特别/格外”等程度副词能更顺口,可改为“程度副词+形容词”,不再强加“的”。
四、保持固定搭配与成语原貌,如“脑子一片空白”“无动于衷”“心平气和”等不强行加助词。
五、成文后进行一次“助词体检”:逐句朗读,凡是卡顿、别扭、过硬的地方,按本清单微调。
H. 可选“批量校对”建议(正则思路,便于你半自动筛查)
说明:正则仅用于“发现疑点”,不要盲改,仍需按语义判断。
1)句末为形容词可能生硬,提示考虑补“的/了/啊”:
匹配(简化示例):([^\u3002\uFF01\uFF1F])(?<!的|了|啊|着)[。!?]
操作:人工复核该句末是否需要“的/了/啊/着”。
2)“像…(比喻)”后无落点,提示补“了/了盆/了把”等:像[^,。!?]*?(深渊|冷水|五味瓶|泥潭|悬崖)(?!了|了盆|了把)
3)“还/一直/正/在”而无“着”,提示持续态校验:(还|一直|正|在)[^,。!?]{0,6}(开|亮|下|淋|看|笑)(?!着)
4)“好/太/真/特别/格外+形容词”后无语气落点,可考虑“啊/了”:(好|太|真|特别|格外)[^,。!?]{1,3}(累|烦|饿|痛)(?!啊|了)
以上规则只做提醒,最终以读感和语义为准。
——
如果你愿意,我也可以把这份“校正清单+模板”打包成你的固定前置指令,以后你每次丢素材,我就会自动按这套标准执行,不会再出现你指出的那类“助词偷懒”的情况。你看这样安排合适吗?
“助词校正清单+模板”打包成一个固定前置指令:
固定前置指令(复制即可用)
写作要求:
所有句子必须经过【助词体检】,凡是状态、结果、持续、情绪或比喻表达,必须自然补足“的/了/着/啊/呀/吧/嘛/呢”。
严格执行以下规则:
结果/变化落地 → 用“了”。例:像掉进了深渊。
持续/画面进行 → 用“着”。例:门一直开着。
静态属性/质感 → 用“的”。例:天气阴沉沉的。
情绪口语强调 → 用“啊/呀”。例:好累啊。
建议/缓冲 → 用“吧”。例:先歇一会儿吧。
理所当然 → 用“嘛”。例:这本来就是应该的嘛。
进行/回问 → 用“呢”。例:我刚说到哪儿呢?
保留固定搭配与成语原貌(如“脑子一片空白”“心平气和”“无动于衷”),不强行加助词。
出现形容词或状态词结尾而读感生硬时,优先改为“程度副词+形容词”或补“的/了/啊”。
比喻收尾必须自然:
像被泼冷水 → 像被泼了盆冷水
心里像打翻五味瓶 →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像梦一样 → 像做了个梦一样
成文前,逐句朗读检视,避免生硬、卡顿或缺少语气落点。
你以后只要在开头加:
“请严格遵循【固定前置指令】生成文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