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丁磊50条关于商业和人生的建议
2025-09-04

主题
慢就是快:丁磊的“以心为帅”,如何在风口喧嚣里活成长期主义

核心矛盾
外界鼓噪你要“快、猛、抢风口”,可偏偏企业能活长、活厚的关键,恰恰在于“慢、准、深”。矛盾点在于:在高频不确定的赛道里,是押注风口的短促红利,还是笃信以用户为锚的长期复利。

正文

一、风口退潮后,谁在赤脚行走
电梯门一开,穿着花裤衩的创始人在过道修电脑,顺手向员工借钱买咖啡,画面有些反差。大众记住的是“网易什么都做”,游戏、邮箱、音乐、严选,甚至养猪,仿佛“杂家”。结果呢,二十多年反复周期之后,账面更厚,现金流更稳,用户还在。
问题来了,为什么别人追风逐浪,涨落如潮,网易却“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说白了,他们把“动作可以慢,但战略一定要正确”当作军令状,用不疾而速,对冲了妖风的躁。
剖析一下,这是典型的博弈思路。短期是“囚徒困境”,大家都怕慢半拍输掉窗口;长期是“重复博弈”,谁能持续交付用户价值,谁就赢得信任红利。经济学上叫“长坡厚雪”,坡要够长,雪要够厚,堆得住。
行动或止损,先学会收心。面对“下一波风口”的诱惑,写下三问:用户是否真的有刚性问题,组织是否有独特解法,现金流能否扛过用户教育期。三问有一项为否,就把手收回来,见好就收,免得一地鸡毛。

二、慢不是犹豫,是把战略做准
会场里,主持人调侃“网易总是错过风口”,丁磊一句“妖风”回应,场面嗡——地一震。可偏偏,他不是反对创新,而是反对没有胜率的乱动。在他的认知里,创新风险极大,用户要重新学习,技术要攻坚,成本要吞下,这都是“真金白银”的试错。
问题是,不创新会不会被淘汰。关键是,把创新当“术”还是“道”。社会学里有个经典观察,组织的惯性会把“创新”变成装饰,媒体爱讲“资本运作”,但企业的饭碗还是要靠“产品至上”与“用户之声”。
案例很清楚。丁磊宁可雇四百个坐席听电话,也不外包这扇“用户窗口”。传播学的“议程设置”告诉我们,什么被倾听,什么就被改进。把“客户诉求”从噪音变成研发日程,这就是守正出奇。
行动或止损,给创新上“三道闸”。先做“纸面PRD”,只描述用户情境与成功指标;再做“样机试点”,限定人群与时间;最后看“复购与口碑”,达不成就果断撤,断尾止损。用“君子不器”的心法做“器”,慢,才准。

三、把未知的未来,拿到今天来消费
有人把元宇宙当万能钥匙,有人把它当下一代互联网的雏形。丁磊的思路更“审时度势”:技术准备好,业务预案也在,但不押注单一幻象。结果呢,真正落地的是可摸得着的“质感”:拖鞋、毛巾、浴巾、钱包,把平常物做出工匠味。
问题来了,做“毛巾”怎么对抗平台巨头。经济学里有“品味溢价”,当消费从“有无”转向“好不好”,供给侧改革就不在规模,而在质感。严选的逻辑是“以品味为核心竞争力”,用供应链改造把性价比做到“闭眼买”。
历史照影更有意思。宋人的“格物致知”,不是去看更远的天,而是把手边的器物做透。看似小器,实则大道。消费者心里有一杆秤,谁尊重他的时间与脑力,谁就得到他的托付。
行动或止损,做“未来消费”的最小闭环。别谈宇宙,先把一条产品线打磨到“99%的好评+30%的自然复购”。复盘三件事:触感、耐用、售后。传播上再加一招“真实口碑”,让内容成为“代言人”,把未知的想象,系在今天的手感。

四、组织靠“人”,不是靠“人多”
走到公司,哒哒几声键盘,后台录入的是“人才库”,而不是“人头数”。丁磊反复讲,人才储备重要,一个精彩的人才能顶几个人。可偏偏,很多团队高举“扩编”大旗,结果呢,人浮于事,沟通成本层层叠加,绩效稀释。
为什么会这样。社会心理学里的“旁观者效应”在组织里非常常见,人一多,责任就会扩散,最后流于“推诿”。反过来,小团队用“独立思考和逻辑能力”做筛选,就把责任与权力锁在“可复盘的人”身上,见微知著。
职业发展也是同理。丁磊不鼓励刚毕业就创业,因为大概率摔得很惨。说白了,创业不是展示舞台,而是负重行走。先在一份喜欢的工作里,把“学习方法”做成成果,把“协作能力”做成信用,这才是厚积薄发。
行动或止损,建立“人少事成”的机制。岗位画像写“能力”,别写“年限”;绩效围绕“用户价值”,别围绕“流程动作”;招聘重点谈“思考链路”,别只谈“工具清单”。企业家要记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稳住节奏,才有章法。

五、即使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在手里
市场转冷时最容易“丧气”,媒体一片唱衰,内部也会摇摆。丁磊讲过,当年刚做游戏,外界骂声一片,连员工都不信,但他咬住了“决心信念”。关键是,信念不是闭着眼硬上,而是“以战养战”,每一仗都带走有效的“沙子”。
为什么“沙子”有用。心理学将它称为“自我效能”的养料,越在逆风里抓到可控的收获,越能累积下一次的勇气。博弈论视角也能解释,在重复赛局里,哪怕一次小胜利,也会改变对手与市场的预期,从而改善你的处境。
再看年轻人的路径焦虑。想做比尔·盖茨的故事太多了,但世上只有一个人适配那条路径。与其搭顺风车,不如在熟悉的地形上建立“比较优势”。兴趣驱动加终身学习,这是厚积的源头活水。
行动或止损,做“沙子账本”。每次项目无论成败,复盘“多了一把什么砂砾”:一个稳定供应商,一段可复用代码,一份用户洞察。把它记入“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长期看,这部分最值钱。

六、战略是北斗,用户是地磁,现金流是鞋底
把所有建议揉成一句话,就是“以心为帅”。战略是北斗,让方向不迷;用户是地磁,让路线不偏;现金流是鞋底,让步伐不滑。结果呢,企业不再被资本的鼓噪牵着走,而是走自己的长征路。
问题还在,怎样把“以心为帅”落在每一天。传播视角给出答案:把组织的“倾听机制”制度化,让用户的声音进入产品会议,让一线的抱怨进入技术评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基业长青的企业,都能在时代迁徙中自我更新。
说白了,“他强任他强”,不是佛系,而是“守正出奇”。守正,是长期主义的铁律;出奇,是在守正框架下的快速试错。可这还没完,真正的底色,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性,自处有度,处事有方。
行动或止损,给公司安一套“长期仪式”。每季一次战略回顾,问三件事:我们在哪个用户价值上更强了,哪段现金流更稳了,哪项试错该止了。收束在账、落地在心,把“妖风”变成“清风”,把“势”化成“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基业长青》 詹姆士·柯林斯
《赢》 杰克·韦尔奇
《从0到1》 彼得·蒂尔
《精益创业》 埃里克·莱斯
《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策略思维》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与巴里·奈尔伯夫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实学》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