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差点把公司裁员“死”
2025-09-04

主题
裁员的生门与死门:当冬天来临,CEO该如何“断臂求生”又不“自断经脉”

核心矛盾
公司要活下去就得降本增效,团队要稳住又怕人人自危。开刀太轻,积羽沉舟;下手过狠,元气大伤。如何在现金流与士气之间取舍,在短期止血与长期竞争力之间平衡,是寒冬之战的要害。

正文

小节一:风雪夜归人,先看“火种”还能烧多久
窗外风紧,屋里账本翻到现金流那一页,心口一沉。滴答的秒针像催命鼓点,让人手心发汗。很多公司栽在这一步,不是没收入,而是没时间。说白了,现金流就是你的“呼吸权”。
问题来了,账上还剩几个月弹药,到底算不算安全。表面上六个月看着宽裕,可偏偏应收一拖就是两季,采购不敢停,房租水电不讲情面。CEO若用“侥幸心理”当锦囊,那真是杯水车薪。
剖开看,现金流不是一张表,而是四张表的合奏。经营现金流像脉搏,资金周转表像血压,成本结构表是骨骼,利润敏感度表是体温。历史上的老法子早讲过“未雨绸缪”,经济学更直白,先量入为出,再优化结构。不要天花乱坠地谈战略,先把“存活率”写在墙上。
行动或止损,立刻把现金流滚动预测改成周频。关键费用按“生存—发展—锦上添花”三层划分,能缓的缓,能砍的砍,能换的换。把应收变现当一场攻坚战去打,哪怕是以价换现,也要守住呼吸权。

小节二:裁员有刀法,别把“止血”变“失血”
传言四起时,走廊里脚步更轻。草木皆兵的气氛,比通知本身更伤人。A公司“细水长流式”连环刀,绩效为名,裁员为实,结果呢,能人先走,留人心散,直接跌入“死亡螺旋”。
问题不在裁,而在裁的节奏与叙事。心理学有个词叫不确定性厌恶,不确定比坏消息更可怕。传播学也讲框架效应,信息怎么说,比说什么更致命。与其瞻前顾后、遮遮掩掩,不如破釜沉舟、一次到位。
看那张被反复引用的曲线图,B公司“断臂求生”,一刀见骨,预案同步,补偿清晰,岗位重排。短期疼得咬牙,长期却稳住了盘面。成语大词典里有“釜底抽薪”,说的就是从根上破题,别老在水面上打浪花。
行动或止损,把“人员、业务、产品线”的减法一次讲透。公布裁撤边界与生存路径,设置“离职礼遇与返场通道”,让离开的体面,让留下的安心。时间短、动作准、叙事稳,这三点缺一不可。

小节三:成本不是削骨,是换骨
有人爱把省钱说成苦肉计,仿佛只剩死扛。可这还没完,真正的“节”是结构性的。把清华园的甲级写字楼换到上地,把四百人空置的工位收回,把“面子租金”换成“里子现金”,这不是抠,这是智能的量入为出。
问题在于,为什么B轮、C轮反而容易散架。社会学给过答案,热闹的扩张让组织文化漂移,人人都想“广积粮,高筑墙”,却忘了螺丝还没拧紧。经济学再补一刀,便宜的流量像糖衣炮弹,误导了你的产品判断。
案例早摆着。酷讯多线铺摊,去哪儿被迫专注机票,结果“专注—极致—口碑—现金流”这条链条越走越顺。对标“断尾求生”,不是自残,是把“非核心活动”让位给“现金牛”。康熙大辞典中有“去芜存菁”,合辙押韵,也合逻辑。
行动或止损,用零基预算法把每一块成本归零重算。供应链、云资源、办公点、非核心外包,逐一精简。把“必须的贵”留给研发与交付,把“可选的美”延期。节,不是剪影子,是换骨架。

小节四:专注是寒冬的赐予,产品是走出雪线的那盏灯
很多公司春天靠广告,冬天靠产品。广告停了,谁还愿意留下来。说白了,短期能堆出曝光,长期得靠口碑回流。历史反复写着“行稳致远”,而产品就是那条稳字。
问题回到台面,怎么把“好看”变“好用”。传播学讲用户旅程要顺,经济学讲复购才值钱,职业发展也讲能力复用,团队要在一个场景里打穿,再复制到相邻战场。别被“虚高DAU”迷了眼,修好“留存曲线”才是硬通货。
看早年的阿里,寒冬里全员议“怎么赚钱”,先把“中国供应商”做成现金牛,再谈星辰大海。博弈论里叫可持续交易,今天给你价值,明天你才会再来。辞海有“庖丁解牛”,刀刀入骨不伤筋,产品打磨也该如此。
行动或止损,确立“单一场景的第一性指标”。三周一个小版本,六周一个体验飞轮,用用户看得见的“速度与质量”替代虚胖的“声量”。把更新日志写给人看,也写给自己看。

小节五:组织是发动机,招之以义,用之以时
寒冬最怕两件事:人才外流与人才劣化。有人说“慈不掌兵,义不掌权”,其实真正的义,是给团队生路与明路。社会学强调角色清晰,心理学强调公平感,二者叠加,才有士气。
问题盘在这儿,CEO为什么要把三成时间花在“找人”。因为关键岗是乘数,不是加法。招错一个VP,等于把一队兵带进泥沼;招对一个Head,等于给系统换上涡轮。成语里有“用舍行藏”,懂得取舍,才算刚柔相济。
案例不新鲜,却常被忽略。把“挖人”当日常,把“画像”写到颗粒度,把“报价”说到边界,把“善后”留出余地。传播的叙事同样重要,告诉团队这一刀为的是“明年还在”,不是“今朝痛快”。历史里的“樽俎折冲”,也讲谈判中的分寸。
行动或止损,冻结非关键招聘,重奖关键岗位的“交付型成果”。给留守骨干授予“延迟兑现的权利”,用看得见的上升通道换取一个冬季的坚守。让人看到希望,也看到兑现的节奏。

小节六:把融资当命,把节奏当学问
融资这事儿,没到账都叫故事。条款签了,照片拍了,媒体发了,不等于钱来了。经济学很冷酷,确定性只发生在银行入账那一刻。听上去扎心,活下来的人都这么做。
问题不止于此,融资节奏错了,战略就会被倒逼。你以为还能撑一个季度,结果供应商提前“嗡——”一声催款,节奏全乱。博弈论提醒,谈判桌上保留备选项,是对团队负责。成语里有“留有后手”,正合其义。
案例足够警醒。那年对方“既不汇也不撤”,带动跟投机构一起观望,主业务现金链几乎断裂。错在赌运气,错在单线程。你要做的不是信任人性,而是构建冗余。辞海有“曲突徙薪”,把火患扼在星星点点。
行动或止损,把“资金水位线”的红线制度化。早于三个月水位启动Plan B,保留两路以上资金渠道,同步“可快速变现的非核心资产清单”。融资用途从此刻起只写三件事:续命、爬坡、验证,其他都靠边站。

参考阅读
《创业维艰》/本·霍洛维茨
《精益创业》/埃里克·莱斯
《反脆弱》/纳西姆·塔勒布
《创新者的解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原则》/瑞·达利欧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辞海》/商务印书馆
《康熙字典》/张玉书等编纂
《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