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失败多了,就不害怕了
2025-09-04
主题
罗永浩的失败学:把恐惧拆掉,把胜算做出来
核心矛盾
公众偏爱一次成名的神话,创业却是多次试错的现实;期待完美解决一切,现实只能在约束里优化。理想的冲动与商业的秩序,如何在失败与复盘之间达成和解。
正文
小节一:退网的背面,是把恐惧掰开看
“你怕失败吗”。“怕,但我更怕后悔”。深夜的屏幕还亮着,指尖停在发布键上,嗡——的振动过去,退网的决定就落地了。
现象摆在眼前,他关掉喧嚣,重新进场。这不是一次性豪赌,而是把自己从关注场切回到生产场。结果呢,外界想看的是故事,他要做的是产品。
问题来了,失败会不会更可怕。答案很刺耳,可偏偏有效。失败是脱敏的过程,怕的东西见多了,恐惧反而退烧。心理学上叫暴露疗法,逐步接触焦虑源,刺激递减,阈值提高。商业语境里则是把最坏情况预演到可控。
行动或止损,先写清三张表。现金流表写到周,项目优先级只保留三项,最坏情景的对策做成卡片随手可取。等心里的“扑通”声稳定了,再开门见山地干活。
小节二:从百分百到九十七,让理想长出常识
很多人以为好公司要做到百分百满意。说白了,这是把童年的想象带到商业战场。社会学的常识在提醒你,任何大样本里都存在稳定比例的“搭便车者”,这不是偏见,是分布规律。
问题在这儿,追求百分百,就会用制度奖励极端行为。结果呢,企业的资源被裹挟,真正的好用户反而被拖累。经济学上的边际成本在上升,品牌的长坡厚雪就被踩成泥泞。
案例不罕见。售后把“无条件退货”当成口号,就会吸来专业薅羊毛的玩家。客服满意度维持在九十七,反而让系统稳定运行。管理里有个朴素原则,优化大多数人的体验,防范小概率的恶意,这才是可持续。
行动或止损,给自己立一条“非完美主义”的红线。关键是确定一套负反馈机制,把不合理成本外部化,把合理损耗内化。长期主义不是苛求完美,而是允许小的遗憾换来大的确定性。
小节三:理想主义的弯路,会带你看见更大的路
他承认自己年轻时道德优越感强,遇到不合口味的人就容易上纲上线。结果呢,走进企业全链路之后,视角被迫升级。人不是标签,问题也不是非黑即白。
问题追着来,为什么经历越多,反而更宽容。心理学有个解释,认知重评会让你在更大框架里理解行为。历史也在反复证明,成熟从来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改用可行的算法。
案例很直白。做大众消费品的企业家,常年承压与误解,容易被迫成长。沟通从“我对你错”切换到“如何让系统少出错”。传播学里讲叙事的再框定,换一个问题提法,冲突就有了协商空间。
行动或止损,把“正确”换成“可执行”。开会时少用道德评判,多用数据与假设;评审时先过可行路径,再谈愿景画面。你会发现,理想主义并没有被牺牲,而是被装进了工具箱。
小节四:事业与家庭,像两条平行的时间轴
创业像长途越野,生活像城市慢跑。你想两头兼顾,脚下却只有一双鞋。结果呢,多数人只能在阶段内做取舍。传播场景里,外界偏爱“既要又要”的故事,现实给你的只有“有舍有得”。
问题落到心口,怎样不把爱的人丢在路上。社会学有个词叫角色冲突,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系统里达到最优。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同样冷酷,一个小时只会属于一件事。
案例并不华丽。把家搬到公司对面,中午拐个弯吃饭,情绪就少走了不少弯路。历史在提醒我们,所谓“顾全”,常常不是时间更长,而是出现更准。你在对的时候出现,对的人就没那么辛苦。
行动或止损,做一份“轴对齐”的排班。把家庭关键时段钉在日程上,把不可挪的业务节点标成硬块。咚咚的心跳不是催促,而是暗号,告诉你这段时间谁优先。
小节五:粉丝不是护城河,产品才是
他是会讲故事的人,但他更清楚,二十美元效应在起作用。粉丝愿意为书、票、音像买单,为手机这种高客单价买单的比例并不高。可偏偏很多人把声量错当成销量,把点赞错当成留存。
问题摆在这儿,怎么从“罗永浩粉”过渡成“产品粉”。传播学讲从人格化叙事转向产品叙事,要用真实场景、稳定口碑和可复用体验,把注意力变成信任。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也在提醒你,个人品牌要托举具体能力,否则只是风中的旗。
案例可以更具体。早期重合度高,是因为人设带货。后期重合度低,是因为产品本身能转化。用户愿意留下来,是因为性能、设计、售后把“爱好者”升级为“使用者”。博弈论里,这叫从一次性交易转为重复博弈,规则改写,关系才会稳固。
行动或止损,内容要让位于体验,营销要让位于迭代。KPI不要只盯曝光,要盯留存和复购。哒哒的键盘声可以更轻,但更新日志要更实,把每一次小进步堆成一面墙。
小节六:找钱找人定方向,是创业的三角支点
他把创业归纳成三件事,找钱,找人,定方向。看上去朴素,却是把复杂留给了执行。关键是每一件都难,每一件都值得被拆。
问题从找钱开始。融资不是签了条就算,更不是媒体一写就真。经济学提醒你,确定性只在到账的一刻。可这还没完,未到账前保持多线程谈判,才是对团队负责。
再谈找人。CEO要把三成以上时间用在招人上,尤其是关键岗位。社交不适是阻碍,但不是借口。职业发展角度看,高势能人才自带团队,找到一个对的人,等于找到一片能力森林。
最后是方向。企业要专注,但不能只守正门,要有可降维的侧门。用短平快的小项目养长周期的硬项目,像现金牛喂养问号业务。滴答的时钟声提醒你,战略是活的,现金流是硬的。
行动或止损,给三角支点配三份清单。找钱的清单列到每一笔沟通节点,找人的清单写到具体画像与报价边界,方向的清单把主航道与侧通道同时画清。你会发现,风险不是少了,而是被装进了容器。
参考阅读
《创业维艰》/本·霍洛维茨
《反脆弱》/纳西姆·塔勒布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精益创业》/埃里克·莱斯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注意力商人》/吴修铭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原则》/瑞·达利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