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佐斯47条人生建议:赚钱多的往往是“传教士”,想赚钱要善于搁置争议
2025-09-04
主题
把“第二天”挡在门外:用贝佐斯的47条建议,活成长期主义的“传教士”
核心矛盾
多数人追着热点跑,渴望一夜之间翻身;商业与人生真正奖赏的,却是“慢即稳,稳即快”的长期主义。表面在乎赚快钱,底层需要把选择、节奏、机制与信任做成可复制系统。雇佣兵看价格,传教士看方向;但话说回来,赚更多钱的,往往恰恰是传教士。
正文
一、从一声“叮咚”开始的焦虑:你在为哪一种明天忙
夜里十二点,工位上只剩你的屏幕还亮着。叮咚,群里催要方案,你又把开题会顺延到下一周。结果呢,活越干越多,方向却越来越模糊,像在跑步机上狂奔。
问题其实不难:你在守护“第一天”,还是已经滑进“第二天”。说白了,所谓“第二天”,是停滞、无关、衰退、死亡的连锁。心理学上这是“路径依赖”,你被上一轮胜利绑架;社会学上这是“群体从众”,大家一起向既有流程投票;经济学看是“边际收益递减”,同一方法重复叠加,产出开始塌陷。
行动与止损就写在手边。把所有项目写在一张纸上,给每一项标注“单向门”还是“双向门”。单向门先慢三拍,用更高质量的信息再决断;双向门当日拍板,明天验收。把“脸皮要厚”的媒体评论归零,把“遗憾最小化框架”放进手机备忘:若八十岁的你会后悔没试,就在本周给它一次小而确定的尝试。
二、选择的账要当场结:少做对,胜过多做错
清晨的办公室安静得只剩空调声。你在纠结要不要跳到那条“看起来更热”的赛道。嗡——,手机轻震,你又点开了一篇“风口指南”。可偏偏,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每一次选择,而不是天赋加成。
提问丢给自己:下一步,选激情还是选收益。贝佐斯的答案是“遗憾最小化”。历史视角看,这是一种把时间维度拉长到一万年的思考方式;经济学上,这是一种把“期望值×次数”的决策纪律;博弈论角度,它逼你在可重复博弈中建立长期声誉。说白了,选择不是一次性拍脑袋,而是把“10%概率×100倍回报”的牌,系统性地反复押下去。
行动与止损需要颗粒度。给每个重大选择写一页“后悔清单”:如果不做,我会后悔什么;如果做错,最坏会怎样。把“睡够八小时”当作决策前的必备程序,疲惫时不签字。把“永远不要向愤怒寻求忠告”贴在显示器上,情绪上头时不发文、不回邮件。决定当日,只允许出现一个“也许”,其余都要被改成“要么试,要么搁置争议一起做”。
三、长期不是慢吞吞,是快与稳的合奏
项目会上,你以为大家等一个“完美方案”。哒哒,两行字落在白板:立刻有结果,和更远的方向。关键是,这两件事要一起做。可这还没完,很多团队把它理解成“两难”,于是要么急躁,要么躺平。
问题换个问法:怎么在速度里保留探索。传播学告诉我们,大多数伟大创意来自“徘徊”,但商业又对“徘徊”零容忍。历史给的解法,是把创新当“实验性失败”,把操作失误当“零容忍”。经济学的“长尾分布”提醒我们,偶尔打到本垒板的收益能覆盖无数小失败,说白了,多做低成本实验,少犯可预防错误。
行动与止损放在节拍器上。设两条并行节奏线:一条“今天线”,用来交付可以计数的结果;一条“明天线”,用来做可逆的探索。所有探索必须被设计成“双向门”,可以随时退出。每月开一次“非线性进度会”,只讲三个问题:我们否定了哪个深信的假设,我们把哪件事从一个月压缩到一天,我们的自由现金流是否仍健康。
四、组织不是喊口号,是把人拆成两块披萨
午后例会上,人一多,空气就滞住了。咚咚,有人的手指敲桌沿提神,议题却在原地打转。两块披萨都喂不饱的团队,已经太大。结果呢,意见越多,决策越慢,最后用“共识”给效率背锅。
提问该落在机制上:怎么让组织既大胆又靠谱。心理学上,安全感来自“可预期边界”,所以需要把“传教士和雇佣兵”的人设讲清;社会学上,信任来自“重复兑现”,所以要一遍遍地把难的事做成。职业发展角度,企业家精神不是“自己当老板”,是足智多谋地解决问题。游戏规则要写在台面上,决策是“陪审团制”,程序正义先于个人洞见。
行动与止损就三行字。每个团队缩到“两个披萨原则”的容量,超过就拆,负责人必须对“谁去做”负责。引入“搁置争议一起做”的短语库,当场无法统一,就明确一个owner先跑起来,下一次复盘只看证据。把“跟随战略”设成组织违纪,谁提“别人都在做,我们也做”,就请他拿出独特价值与可见度路径,否则按下暂停。
五、赚钱的秘密不在“更会算”,而在“更能信”
在线路层面,你每天把净利、毛利、运营利润盯得紧。滴答,考核节点又到了。但话说回来,贝佐斯给了一个不那么好看的指标:自由现金流更重要。说白了,净利润是照片,自由现金流是电影;照片好看能发朋友圈,电影好看才能活下去。
问题继续追:为什么“传教士”反而赚更多。经济学给出解释,忠诚用户来自价值承诺的一致性,溢价来自可替代性的降低;传播学再补充,品牌是一种“社会证据”的复利;博弈论最后落锤,长期胜者靠的是在可重复博弈里建立可预测的合作回报。把“业主与租客”的比喻落地,业主不会把圣诞树钉在实木地板,租客会。这就是长期心态的分界。
行动与止损写在预算里。把年度OKR里所有出现“净利润”的条目换成“自由现金流”或“单位经济效益”,把“吆喝预算”从七成砍到三成,把“打造伟大服务”的投入从三成拉到七成。对外不贬同行,不谈别人家八卦,靠“把困难的事反复做好”去赢得信任。每季度对“信任余额”复盘一次,用“是否兑现、是否正面、是否明确立场”三问自检。
六、把地球当明珠,把自己当乌龟
傍晚,窗外的天色像一张被时间拉长的底片。咕嘟咕嘟,茶水正好。你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卖书起家的公司,要去做云计算、做火箭。关键是,能源与增长的数学推演摆在那里,一旦每年复合增长几个点,几百年就会走到“要用太阳能板覆盖地球”的荒诞现实。
问题转给个人:为什么要在当下做看似“远”的事。历史视角说,这是文明的必答题;经济学视角说,这是对“资源约束”的超前对冲;职业发展说,这是“在大赛道里慢慢生长”的姿势。乌龟是蓝色起源的吉祥物,不是因为慢,而是因为“慢即稳,稳即快”。你今天的“慢”,是为了把明天的“快”做成可预期的常态。
行动与止损落在今天。给个人与团队各建一条“太空线”,不是让你造火箭,而是让你把重工业般的消耗搬离注意力,把时间留给创造和轻工业。每周给“深度工作”留至少三个整块时段,不被会议蚕食。每年挑一件看起来“太远”的事做成“今天的一小步”,比如把一项重度依赖别人的关键能力,挪回自有体系。一年后,复盘这条乌龟线是否让你更稳,也更快。
参考阅读
《贝佐斯致股东信》/杰夫·贝佐斯
《一网打尽》/布拉德·斯通
《从0到1》/彼得·蒂尔
《创新者的解答》/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反脆弱》/纳西姆·塔勒布
《原则》/瑞·达利欧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