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翻车了!背后的复杂人性,值得你我反思
2025-09-04
晚上十点半,我在厨房泡面,水刚咕咕沸起,手机一震,朋友丢来一条消息说“二舅翻车了”。我把锅盖掀了又盖,犹豫了两秒还是点开,结果一看,面坨了,心也跟着一凉。看上去是一个故事翻车了,可偏偏更像我们集体的某种幻觉被戳破了。
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塌房”,你会很快吃完这碗瓜。可这还没完,真正该咀嚼的是:为什么它能火,又为什么它会崩。表面是虚构与否的争执,本质是人性与机制的相互勾连。说白了,是每个人的情绪、立场、利益,和平台的算法、传播的节奏、创作者的选择,缠作一团。
先把关键矛盾掂一掂。大众渴望意义,平台渴望增长,创作者渴望爆。三股力往一个方向推,就容易把“真实”挤在角落里。可话说回来,人人又害怕被骗,于是“翻车”本身就成了另一种爽点,像游戏里第二关的宝箱,打开又是多巴胺。
这就是第一层的三步法。先看现象,再问原理,最后落到行动。止损,是务必加粗的第四步,不然你我都得在下一轮风暴里吃苦头。
先看现象。二舅火,是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苦而不怨”的投影,像夏夜一阵风吹过窗纱,眼泪没掉,心先软了。在短视频里,这种情绪叫“可转述的感动”,点一次赞,像替自己一次破题。结果呢,真相的边儿一模糊,故事的边儿就更圆。
为什么能圆成那样,这是第二层。心理学里有个承诺和一致原则,罗伯特·西奥迪尼讲过,人一旦公开站队,就会本能地维护立场。你转发了,你评论了,你给过朋友安利了,你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看走眼”。于是反转来了,手指挪了挪,却不愿点进澄清帖,心里想“我就当没看到”。
再加一层,确认偏误偷偷上线。我们更愿意看见和自己原来观点一致的证据,更倾向于屏蔽相反的信息。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人类的通病。所以,前半程的狂欢更像一场大型的集体暗示,越转越真,越真越舍不得撤回。
说观众,别忘了说作者。人性里有个“侥幸”,像桌角那点灰,平时看不见,风一吹就满屋子飞。创作者习惯了在不致命的地方加点戏,心想“合理加工嘛”,结果这次爆得太猛,火光一亮,缝线全露出来了。你说他有错吗,有,但不是他一个人的错,是所有“把流量当KPI”的生态在推着人向前。
社会学给了一把更大的尺子。群体喜欢站队,舆论场自带回音壁。你能听见的,多半是你想听见的。当时支持的声音一边倒,反对的声音显得“不够善良”。等翻车出现,另一边的优越感瞬间袭来,像那种“我早就说过”的微笑,既不是道德审判,也不是学术辩论,就是人性在要一个平衡。
你看,上一次是咪蒙。那篇“寒门状元”的文章被证明有虚构成分,平台重锤,作者退场,行业抖三抖。这一次,模板换了,机制没变。虚构不对,封杀也爽,可偏偏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为什么这种内容这么容易“长成”。答案往往不是“有坏人”,而是系统里有太多“值得侥幸”的小缝。
再落回经济学。短期激励最能左右决策,这是写在骨子里的行为经济学。你告诉一个创作者,今天多加一点戏,播放会翻两倍,品牌会找上门,广告会涨价,他的手就会不自觉地往“润色”那边挪一挪。你再告诉他,后果也许要三个月后才来,甚至不来,他的手就停不住了。短期和长期的拉扯,在每一次剪辑里发生。
别以为只有作者会侥幸,品牌也会。你看某位大厂老板直播爆火,整个链路都在追热点,连带明星、达人纷纷上车。一个个团队自辩“我们对历史不甚了解”,可这不是疏忽,这是算计。算计的名字,叫“先赚一波,再说风险”。等风向一变,公关道歉,视频下架,连夜止损,伤口却不止在一处。
历史也不会放过我们。中国语境里,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并非从来清清楚楚,民间叙事千百年都带修辞,一句“戏说并非正史”,人人点头。可时代变了,信息从小河变海啸,修辞的代价正在抬高。过去你在村口讲段子,最多被同村人笑两天。今天你把段子发到公域,算法会替你开扩音器,责任自然要加码。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观众的责任呢。别急,我们也不无辜。人性里有个“塌房之乐”,别人坠落的瞬间,是某种等级序列暂时归零的错觉。你看见一个靠故事起飞的人摔下来了,心里松一口气,觉得世界平了点。罗素在书里说,嫉妒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也常常假扮成正义。我们以为自己在求真,可能只是在复仇。
我不是替谁开脱,我是在给我们每个人照镜子。你没写过热文,也可能在朋友圈做过“立场投资”。你没接过广告,也可能在群里推过“看起来没问题”的链接。你没剪过视频,也可能给过某个虚假的“立地成佛”点赞。这些碎片加起来,构成了流量的河道,水往哪流,不光看天,也看我们手里的小石子。
说到这,别忘了我们开头说的三步法。第一步,看清现象,不被情绪牵着走。第二步,找到原理,用几个可靠的框架:一致原则、确认偏误、短期激励、群体效应,这些足够解释八成场景。第三步,转化行动,让自己在下一次做得更稳一点。
行动怎么落地,不绕弯子,给你几条硬的。写之前问两个问题:这个细节我敢不敢在采访对象面前复述,敢不敢在法庭上复述。剪之前问两个问题:这个镜头有没有误导性的叙事组合,有没有把例外冒充为常态。发之前问两个问题:一旦爆了,我愿不愿意接受全网的回看,我有没有准备好证据与上下文。
别忘止损。止损不是删帖那么简单,真正的止损是“纠错机制”外化成制度。你可以在每个长内容的结尾留一个澄清入口,告诉读者“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我们将及时更新”。你可以把采访底稿做成摘要,重要事实留档,可供回溯。你可以设立“反面案例”库,团队每月过一遍,把侥幸从潜意识拖到台面上。止损的关键,是让恐惧提前发生在你这边,而不是事后发生在公域。
别以为这套只适用于媒体人。做账号、做品牌、做项目,都是同样的打法。先把边界写清,再在边界里尽情创作。先把底线标红,再在红线外尽量奔跑。你可以野,但别野到自取灭亡。
同时给观众一个自检法。看到让你忽然泪奔的内容,掂一掂来源;看到与你立场高度一致的文案,晃一晃证据;看到评论区一边倒,挪一挪眼睛看看对立面在说什么。不是让你变冷酷,而是让你多一个刹车。你把刹车装上,路再陡,也不至于直接冲下去。
我们再把复杂的人性拆开五块。第一块叫“寻求意义”,人需要故事给生活贴标签,所以容易为“温暖”让路。第二块叫“一致驱动”,公开表达会固化立场,所以反转时更难回头。第三块叫“身份快感”,站在另一队赢一局,会让人感觉重建秩序,于是会十倍放大质疑。第四块叫“短期诱惑”,收益越近,理性越远。第五块叫“群体张力”,大家一起做的事更像“正确”,这会弱化个体判断。五块拼起来,就是你我所在的现实。
我知道你会问,那有没有办法让真实和好看共存。答案是有,但难。真实不等于干瘪,好看不等于造假。写作的高级难度,不是加糖,而是翻面,让事实自己出镜。你可以用“场景—动作—情绪”的三拍法,让读者见到“人”,再让“理”慢慢出来。你可以用“问题—证据—反证”的结构,让观点在拉扯中更稳。你可以把“个案”放进“群像”,以免一个故事被误解成全部世界。
你可能担心这样写会降低传播,但别忘了长期的复利。曹德旺在访谈里说过,“穷要穷得清,富要富得明”。这句话不是鸡汤,是商业逻辑。你的每一次取巧,都会刻在你的品牌里;你的每一次纠偏,也会种在你的口碑里。短期看,抄近路的人跑得快;长期看,直道跑的人跑得远。
我也犯过错,我也犹豫过。2019年有人让我把“粉丝”往上填一点,“说一百万吧,谁会去数”。我把数字掐了,因为我知道那一刀下去,以后每一次自我介绍都会疼。你问值不值得,短期当然不值,流量、合作、曝光都可能少一截。可我睡得着,团队也睡得着,我们在阳光下说话,太阳也懒得嫌弃我们。
“在阳光下做事,做阳光的事”,不是口号,是一条能跑赢时间的生意经。你害不害怕被知道,你愿不愿意主动被看,这两个问题能当你的门神。害怕,就别做;愿意,就放大做。你要打造个人IP,先打造“可被回看”的人格;你要做内容产品,先做一个“可被检验”的流程。
再把镜头给回观众。别把自己当判官,先当一个“慢一点的看客”。给故事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怀疑,给创作者一点纠错空间。我们需要真相,也需要允许“靠近真相”的过程。你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靠机制,别靠自觉;普通人靠习惯,别靠热血。
最后,说说如何在下一次热点里“滑梯”更顺。第一,遇到泪点先停三秒,让心跳从90掉到80。第二,沿着“三步法”往下走:现象看完问原理,原理理解了再落行动。第三,预设一个“反转按钮”,告诉自己“如果明天反转我会怎么说”,你有了备稿,就不会慌。第四,设置止损阈值,明白什么时候该删、该更、该道歉,别把删帖当唯一解。第五,把“纠错”公开化,让每次修正都给你加一点信用,而不是扣分。
这些话说起来很硬,但落地很软。软在一点一滴,软在你每次多问一个为什么,软在你每次多留一条注脚。你走得慢一点,可能会错过一次爆,但你会得到一种稳,这种稳叫“可持续”。
你看,故事总会翻车,热度总会散场,只有你和你做事的方式,会长期跟着你。别让短期的甜把你的牙口泡软,别让一次侥幸把你拖上斜坡。把“真实”当底,把“好看”当功,把“止损”当命,这三件事,够了。
愿你写得诚,读得清,看得远。愿你在风起时不飘,在雨落时不乱。愿你在每一次“翻车”和“反转”里,学会开关的分寸,学会刹车的力度,学会对得起自己的那盏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影响力》 罗伯特·西奥迪尼
《幸福之路》 伯特兰·罗素
《社会性动物》 艾略特·阿伦森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事实》 汉斯·罗斯林
《置身事内》 兰小欢
《曹德旺自述:心若菩提》 曹德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