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劼炫富背后的“气味”
2025-09-04
夜里十一点,你刷着朋友圈,突然看到有人晒出一桌子茅台、几十万的手表、再加一句“领导刚递的烟”。那一瞬间,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一方面觉得这人太高调,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点开他的相册,想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来头。表面上,这是一个人炫耀,实际上,它戳破了我们心里对“关系、金钱、地位”的敏感神经。
江西周劼,就是这么被盯上的。
他在朋友圈里炫耀父辈的关系,炫耀自己喝的是“二十万一斤”的茶,炫耀身边有人巴结、有人奉承。结果呢,没收获羡慕,反而点燃了整个舆论场。人们一边骂他“膨胀”,一边忍不住问:他凭什么这么嚣张?而背后的更大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嚣张?
说白了,周劼事件,表面是一个年轻人失言,深层是一个体制和社会运行逻辑的缩影。
你会发现,他炫富不是单纯想装逼,而是想释放一种“气味”。就像电影《寄生虫》里说的,富人身上会有一种气味,那气味,是最有效的通行证。
但问题来了,气味一旦失控,就会反噬。
先说心理学角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讲得很明白,人一旦吃饱穿暖,就想要安全感,想要归属感,接着是尊重感。周劼在朋友圈发那些内容,本质上是在拼命寻找尊重。他的真实资产未必撑得起顶级富二代的人设,可朋友圈不一样,发出去就等于把虚拟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那种虚拟的尊重,比真金白银更容易获得。但问题是,这尊重不是基于能力,而是基于“秀”。当别人一旦起疑,这层幻象就彻底碎掉。
换到社会学角度,炫耀是一种社交工具。一个饭局,没人会花时间去了解你三代履历,大家凭直觉判断你值不值得结交。这个直觉,就是所谓的“气味”。周劼想通过朋友圈,把家族的权力和财富当作自己的气味,提前放大,在特定的圈子里吸引人靠拢。可是,他忘了圈子和大众之间没有真正的边界。只要有人截图,他的气味就从小范围扩散到大范围,最后变成了刺鼻的恶臭。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从来不缺“拼爹”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单位直接安排职工子女接班,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常的制度。哪怕到今天,“子承父业”依然常见。但不同的是,过去这些事大多低调发生,圈子里人心照不宣,公众并不敏感。而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像洪水一样漫溢,你稍微高调一点,就可能被放大成全国性的事件。
再从经济学角度看,他的家族确实有房产、有资产,但跟真正的超级富豪比,还差几个量级。他没法像真正的富二代那样动辄豪掷千金,所以只能拿父辈关系、拿朋友圈截图来撑场面。这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炫耀”。可是经济学有个规律,低成本的东西往往风险更高。因为别人一旦质疑,你很难拿出实锤来支撑自己。结果呢,他的信用瞬间崩盘。
最后,从人性的角度看,炫耀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羡慕自己,哪怕只是陌生人的羡慕。朋友圈就是这种欲望的最佳出口。可人性还有另一面,叫“嫉妒”。你发的每一条“得意”,可能都在无形中扎别人一刀。别人的嫉妒,叠加公众的正义感,就会变成一股洪流,把你彻底淹没。
所以,周劼不是不懂低调。他自己都说过,体制内的人上班开凯美瑞,下班才敢开宝马。但他选择了开一个“专用微信”,以为这样就能分割官场和江湖。可他忘了,官场之所以强调低调,本质上就是为了应对人性的传播规律。两个人知道的秘密,迟早会变成全公司都知道的八卦。他的专用朋友圈,也不可能永远密不透风。
于是,最讽刺的地方出现了。他想通过气味收割好处,结果气味变成了追命的刀子。
从这个角度看,周劼事件不是一个人作死,而是一个社会提醒。提醒我们:炫耀不一定能换来尊重,反而可能换来沉重的代价。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散发气味,而在于能否在安静中,稳住自己。
你想想,那些真正的强者,不需要开口,别人就已经为他留座,不需要发朋友圈,别人就已经打听他的消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个冷酷事实是,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炫耀。弱者越想用气味证明自己,越容易暴露。
说到这,我想起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若没有足够的根基,盲目往上蹿,注定会被冲垮。
回头看周劼,他以为自己很聪明,结果却成了一个全社会的笑话。他想散发气味,结果散发的是臭味。
而我们普通人,从中能学到什么?大概就是:别急着在朋友圈里炫耀什么,真正值得炫耀的,从来不需要炫耀。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动机与人格》 亚伯拉罕·马斯洛
《社会学的想象力》 C.赖特·米尔斯
《寄生虫》 奉俊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
《人性论》 大卫·休谟
《经济学通识》 梁小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