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022年,将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关键之年
2025-09-04

凌晨两点二十七分,我把最后一封邮件点了发送,屏幕一黑一亮,心口还在咚咚跳。窗外风把路边的旗子吹得晃了晃,我犹豫要不要再改一处PPT,手却先去关了电脑。表面问题是“项目紧不紧”,本质问题是“在这场变局里,我到底能不能进化成另外一个自己”。

第二天早上七点,我在楼下买了豆浆油条,掂了掂袋子,热气往上涌。群里消息咕咕响,有人说今年又难了,有人说要不要躺平。说白了,大家心里都在问一句:时间还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一位做投资的前辈讲过,危机有两种,一种是所有人的危机,另一种是只属于你的危机。所有人都在泥泞里,你只要能跑得比同行快一点,泥就是你的护城河。可偏偏,很多人一脚踩进泥里,先骂天,再骂地,最后骂自己,等骂完,天亮了,机会也走了。

王兴说过“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听上去像鸡血,但逻辑很硬:当大盘走低,成本下降,竞争者退场,留给“自我进化者”的空间反而更大。关键是,你进化的速度能不能超过环境变化的速度。

达尔文讲物种进化,不是最强的不败,而是最适者生存。创业这件事,更像进化赛而不是分数赛。你不是递交一份完美答卷,而是不断迭代你自己,直到版本号高到别人追不上。

我见过两个极端的创业者。一个在顺风时疯狂扩张,办公室越换越大,朋友圈越发越炫;另一个在顺风时修屋顶,回款优先,现金为王,组织做轻。结果呢,风一倒,前者像被浪掀翻的木筏,后者像收帆的船,晃两下又稳住。

说白了,真正的稀缺不是钱,是“自适力”。王阳明流放、军务、政务之间切换,他的招数未必复杂,但心力极稳,遇山开山,遇水搭桥。自适力不是嘴上“乐观”,是身体里的“腾挪”。

你可能会问,自适力长什么样。第一,少抱怨,多行动;第二,快试错,快复盘;第三,敢缩表,也敢加码。心里那根弦不绷死,脚下这步就踩得稳。

可这还没完,自适力只是打火机,真正的火,还得靠“生态位”。生态位一错,干什么都别扭;生态位一对,哪怕动作一般,也会顺风顺水。你要不停问:我现在站的位置,是红海里的一条鲫鱼,还是朝着新洼地游的鲶鱼。

《三体》里有“恒纪元”和“乱纪元”。恒纪元,脱水的人浸泡复活,文明加速;乱纪元,脱水入盒,等待下一个窗口。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行情好,快速扩;行情差,主动“脱水”,把组织压到最轻,把现金流护到最厚。

很多人难在“脱不下脸,收不住手”。昨天还融资三轮,今天就讲降本增效,嗓子过不去;昨天还高举高打,今天就做小单快跑,手上不习惯。关键是,你要知道“翻篇”的意义,旧剧本放不下,新剧本演不开。

说回“时间做不做朋友”。时间对谁都冷淡,它只站在“进化速度大于环境波动速度”的那边。你跟上了,时间就像复利;你没跟上,时间就是收割机。别迷信“陪跑”,要学会“换鞋”。

很多人问投资人,你们投什么。有人投简历,有人投关系,有人投商业计划书。我更相信一句话:我们最终赚到的是创业者“指数级进化”的钱。线性的努力,会被线性的成本吃掉;只有指数级的学习,才能穿过周期。

指数如何长出来。靠“日拱一卒”的定投,靠“咬牙成功一次”的记忆。你咬牙攀上过一次陡坡,你的自我叙事就改写了:原来我能。这一个“能”,会在下一个夜里,替你按掉“放弃”的按钮。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一把可落地的尺子。我把这把尺子叫“三步法+止损”。第一步,见,见到真相;第二步,拆,拆到本质;第三步,做,做到当下;最后是止损,把“回不去的路径”及时截断。

先“见”。把公司、职业、人生放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三个最硬的事实:现金流、增长点、护城河。别写宏愿,别写愿景,先写数字、写项目、写能见度。很多焦虑不是没能力,是没看清。

再“拆”。把问题拆成“可控变量”“不可控变量”“可影响变量”。把战略拆到资源,把资源拆到动作,把动作拆到今天。你会发现,很多“天花板”只是“地面没扫干净”。

然后“做”。做最小闭环,做最快反馈,做可复制模块。你不要等完美方案,你要一个可跑版本。跑着跑着,路才会变宽。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

“止损”的位置在哪。第一,认知止损:上个月对的,本月可能错,立刻更新。第二,资源止损:不产生现金的项目,必须设停损线,到线就收。第三,情绪止损:无效争执超过三轮,立刻暂停,换数据说话。

心理学上说,人会在不确定里追求“可控幻觉”。越不确定,越想做更大的承诺,越想用更猛的强度证明自己。可偏偏,这往往会把你推向断崖。止损,是把你从断崖边往回拉一步。

很多人把“选择”和“努力”对立。高手不问“选还是努”,高手问“因与果”。你把“因果链条”推演扎实,选择就不再玄学;你把“因果杠杆”找准,努力才不费劲。

我尤其想说“认知买单”。你赚到的每一块钱,是你的认知对世界的解释被世界承认;你亏掉的每一块钱,是你的解释对世界失灵。财富大于认知时,社会总有一百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两者匹配。

认知怎么涨。不是多刷两篇文章,而是“在事上练”。把一个行业啃透,把一个客户走深,把一个产品打磨到能自己说话。没有“事上”的摩擦,认知就会轻飘,轻飘的认知最怕风。

格局怎么稳。格局不是把话说大,是把心放宽。你把“一时一地一人”的胜负看淡,你就能把“一盘棋”的布局看清;你把“我”的欲望往后放一放,你就能把“我们”的势能往上抬一抬。

心力怎么养。心力不是鸡血,是“能量管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先睡好觉,再谈大局;先把身体练成能扛的容器,再往里装理想。富兰克林的日记,不就是早起、反省、复盘三件事打底吗。

很多人卡在“内卷—躺平”的摆钟上。内卷让努力变得无效,躺平是对无效努力的报复。真正的出口只有两条:个人靠学习,组织靠增长。增长不是口号,是找到“增量的边界”,把资源全部打到边界上。

人脉怎么来。不是求,是吸引;不是攒,是交换。你有什么能持续给别人“加分”的东西,你就会认识同样“加分”的人。让利给对的人,是最快的势能放大器。

势能又是什么。势能是实力的放大器,也是“上下桥梁”的能力。你向上能接到资源,向下能连接人群,中间那段桥,就是你的势能。桥越稳,你的发言权越重。

个人品牌要不要做。要,但别把它做成高光的皮,要把它做成可信的骨。人格化、可传播、能兑现,三件缺一不可。表达不是占位,表达是交付的一部分。

最难的一关,是在“乱纪元”里保住“乐观”。不是嘴上乐观,是方法论上的乐观。今日小胜,明日再小胜,小胜叠小胜,就是大胜。别动不动All in,只有没牌的人才All in;有牌的人懂得对冲,让路越走越宽。

我常常在夜里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的延安在哪”,也就是我的长期安全地带;二是“今天有没有向延安挪一小步”。如果这两问都有答案,我会心安很多,哪怕外面风再大。

再说“向上成长,向下兼容”。向上,是要走到更难的题目;向下,是要把答案讲给更多的人懂。一个人只有既能把复杂问题啃透,又能把答案说清,他在系统中的势能才会持续上扬。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听懂了,但怎么开始。别立flag,别报决心。明天起,把手机的闹钟挪到5:57,把今天的第一件最难的事写在纸上,把第一个止损点写在纸上。然后去睡,睡好,再起。

起床后,先动,再读,再写。十个俯卧撑,二十页硬书,三行复盘。做完这些再开消息,再开会,再被世界拉扯。你会发现,哪怕外面再乱,你心里那块地会越来越稳。

中午,给自己一段“能量窗口”。走十分钟路,喝一杯热水,想一件值得感谢的事。晚上,关机前把三个问题写下:今天我做对了什么;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今天我该止损什么。明天,照旧。

用一个更生活化的比喻收个尾。你的人生像一个碗,机遇像水。碗小,水多也装不住;碗薄,热水一烫就裂。请你打造自己的“机遇之碗”——心力是底,认知是边,格局是材,心态是柄。底厚不翻,边高不溢,材好不裂,柄稳好端。

别怕难,难才是常态;别怕慢,慢才是节奏;别怕变,变才是机会。只要不是把你置于死地的困难,都是练功的场。只要你能在泥里跑赢半步,泥就是你登高的土。

当时代在你背后吹风的时候,别问风往哪吹,先学会稳住脚。当时代在你面前关门的时候,别敲那扇门,先挪挪位置。真正的高手,不在平坦处甩开十个对手,是在泥泞里多迈出那一小步。

愿你跑在时间的朋友这边,愿你在乱纪元也有恒心,愿你把“见—拆—做—止损”练成肌肉记忆。愿你有胆有识有心力,既不躁进,也不自怜;既不空转,也不躺平;既能进,也会退;既能大胜,也会小赢。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物种起源》 查尔斯·达尔文
《传习录》 王阳明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
《三体》 刘慈欣
《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
《创新者的窘境》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原则》 瑞·达利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