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看完元气森林唐彬森的74条思考,才发现他藏得太深
2025-09-04

昨天晚上,我在楼下便利店排队买水。前面一个大哥,拿着元气森林,掂了掂,又放下,再拿起,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刷了付款码。
我盯着他的动作看,突然想起来:这瓶水背后的老板,唐彬森,前阵子爆出来的74条思考。
一瞬间,我就明白了一个问题:很多人看见的是“饮料好不好喝”,但本质问题是“为什么他能做出别人做不成的生意”。

表面问题是口味,本质问题是认知。
表面问题是运气,本质问题是规律。
表面问题是战术,本质问题是战略。

结果呢,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被表象拽走,觉得换个赛道就能飞,学点概念就能成,可偏偏,唐彬森告诉我们的,是完全相反的。

他那74条思考,看似零散,其实串起来就是一套底层逻辑。今天我们就从里头扒出来,讲透一个核心矛盾:
为什么同样是创业,90%的人死在路上,只有极少数人,能把公司做成帝国?

——

先说个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人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C2M”“私域流量”,讲得头头是道,但过两年再看,他的公司早黄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是表象,是噪音。唐彬森读过《信号与噪声》,里面说每天250兆字节的信息淹没我们,大多数只是噪声。能决定成败的规律,其实少得可怜。

所以,聪明人不去追新概念,而是死死盯住规律。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这就是规律。用户愿不愿意掏钱买,这也是规律。
规律不变,风口才会变成风向。

可话说回来,为什么大部分人宁愿去追噪音?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认知吝啬鬼”。人类天生要把复杂化简。烧个香,第二天刚好下雨,就觉得灵验了。这是偷懒,是因果错觉。
创业也是一样,看到谁喊个新名词,就一窝蜂追上去,觉得捷径近。
结果呢?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

——

再说战略。
唐彬森讲过,重大决策要感性,小的决策要理性。
听上去怪不怪?可其实很深。
为什么?因为大方向,你要有信念,有使命感,有那种“为了解决问题,不只是赚钱”的热血。
而具体操作,比如招几个人,办公室装修什么色,那是理性算账的事。

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逻辑。
任正非在华为早就说过,大机会时代,最怕机会主义。乔布斯也做手机,华为也做手机,阿里也做电商。你以为是撞大运,其实是围绕主航道长期死磕。
换句话说,战略的价值,不在于“新”,而在于“正”。守正才能出奇。

关键是,大多数人正好反过来。
小事瞎感性,大事全看运气。
最后搞得热热闹闹,却死得悄无声息。

——

再往深里说,是行业的选择。
唐彬森说,好行业里当二十名,也比烂行业里当第一强。
这句话听起来扎心,但经济学早就证明了。行业本身就是放大器,它决定了边际收益。
就像摆地摊,人人都能干,最后拼的是体力,不可扩展;而抢银行,虽然危险,却能一次撬动巨大收益。

说白了,你再努力,行业错了,就是一场精致的悲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拼命忙三年,结果发现,忙的50%都是白费的。那不是努力的问题,是方向错了。
方向错,越勤奋,死得越快。

——

但行业再好,人不行也白搭。
他对团队的理解特别有意思。
“好公司管人,烂公司管事。”
什么意思?就是你如果只盯着流程,最后一定僵死;但你如果真把人点燃,哪怕是土匪式的团队,也能打天下。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研究过,高激励和高信任的团队,产出比流程导向的组织高出几倍。
唐彬森甚至把元气森林股份20%分给员工,他说,这不是职业公司,而是海盗团队。
听着土匪,其实是真诚。你有兄弟情谊,才有爆发力。

可偏偏很多老板,把人当螺丝钉,用的时候拧一拧,完了再换一颗。最后,团队只剩下工具人,忠诚度归零。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学悖论:你越把人当工具,人越不会为你拼命。

——

再看产品。
他常说,好的产品不是你拍胸脯说好,而是99%失败里,淘出来的1%。
这就是游戏公司的逻辑:试错、再试错。
一年烧掉几千万预算,就为了找到一个能爆的口味。

心理学叫“幸存者偏差”。外界只看到元气森林一炮而红,没看到背后几百款被扔掉的失败品。
可这才是创新的真相。
任正非讲过,鼓励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欢迎失败。supercell甚至庆祝失败。
结果呢,大多数公司嘴上讲创新,心里却恨不得每一次尝试都立马见效。
最后只能原地打转。

——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
他说,战略是有时间复利的决策,战术不是。
什么意思?就是战术今天有用,明天就过期;战略今天没用,十年后能翻倍。
复利的威力,爱因斯坦说过,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可问题是,人性偏好即时满足,总想立马见效。
于是就错过了真正能积累、能滚雪球的东西。

说白了,所有急功近利的人,最后都活在短期战术的幻觉里。
而真正长期主义的人,哪怕一开始慢,最后一定跑赢大多数。

——

那么,核心矛盾是什么?
其实就是:人性偏好表象和短期,但规律永远在底层和长期。
唐彬森的74条思考,处处在提醒我们——你要反人性,才能靠近真相。

——

回头看那个便利店大哥,他犹豫半天,最后还是买了元气森林。
那一瞬间,我突然懂了,这不是一瓶水的问题,而是背后逻辑的胜利。
逻辑是什么?找到规律,死磕长期,点燃人心。
这才是帝国的基石。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信号与噪声》 内特·西尔弗
《从0到1》 彼得·蒂尔
《任正非传》 杨斌
《创新者的窘境》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