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梁永安:为什么我说90后和00后是史上最适合单身的一代?
2025-09-04
昨晚,我在地铁上,旁边一个小姑娘打电话。她说:“妈,我还不想结婚,我就是想自己待着。”语气坚定,但挂完电话,手却抖了一下。你能感觉到,她心里也慌。
表面上看,她拒绝的是结婚。可本质上,她拒绝的是被推着走的人生。
可偏偏,整个社会像一台催婚机器,不停提醒:时间不多了,机会要抓住,不然就孤独终老。
结果呢?年轻人越听,越焦虑,越抗拒。
于是矛盾来了:是随大流凑合结婚,还是孤身一人坚持单身?
这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摆在90后、00后面前的时代难题。
——
先说现实。统计显示,2019年登记结婚的90后只有约一千万对,占比不到一成。换句话说,大部分人根本没动静。
我翻过自己高中班级群,快三十的人了,真正结婚的,也才四分之一。剩下的人,有的恋爱中摇摆不定,有的干脆连恋爱都不谈。
这说明什么?说明爱情和婚姻,正在变成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
可这还没完。学者梁永安说,90后和00后,其实是史上最适合单身的一代。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逆风发言”?可细想,真有道理。
——
为什么这么说?先从社会学角度看。
梁老师把90后、00后叫做“凿空的一代”。什么意思?就像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硬生生开出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在传统社会里,人活得像被编织好的网,每个点都有牵连。可今天呢?关系网崩解,进入所谓的“蘑菇阶段”:年轻人被丢进城市,孤零零地长,长得好就出头,长不好就被淹没。
这种不确定,让爱情变得异常艰难。你爱的人,可能正在苦苦“长大”,能不能稳定下来还两说。
所以说,今天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爱,而是没法心无旁骛去爱。
——
从心理学角度看,爱情变成了一场风险投资。
过去有家族兜底,结了婚就算吵,也有长辈帮着调和。现在呢?两个人一旦走到一起,就得自己承担全部。
这时候,人自然会患得患失。会问:我是不是选错人了?我付出的值不值?
这种算计心态,让爱情失去了纯粹。原本应该是心动的事,却被变成了一场精密计算。
可偏偏,爱情最怕的就是算账。
——
从历史角度看,这一代人确实没参照。
西方人还能翻翻《简·爱》,看看乔治·桑,知道什么叫“独立的灵魂之爱”。
我们呢?董永和七仙女?张爱玲和三毛?那些故事摆在今天,照进现实就是:七仙女要不要在上海买房?张爱玲写稿还得考虑首付?
一对比,立马觉得无依无靠。于是大家索性选择:要么单身,要么凑合。
可这两条路,都未必通向真正的安稳。
——
从经济学角度看,婚姻已经不再是“必需品”。
在农业社会,婚姻是生存契约;在工业社会,是分工合作。可在今天的城市里,很多人靠自己就能过下去,甚至过得更舒坦。
单身意味着掌控,意味着自由。每天吃什么,看什么,去哪里,不需要谁来干涉。
这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成了最稳妥的确定性。
所以越来越多人,干脆选择单身。不是因为孤独不可怕,而是婚姻带来的不确定,更让人害怕。
——
但话说回来,爱情真的没意义了吗?
梁永安的观点很有意思:爱情是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在真正的爱里,人能找回自我,互相解放。就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每一次相拥,都是挣脱枷锁。
说白了,好的爱情,是滋养,是创造,是让你重新感受到生命力的东西。
如果因为恐惧就拒绝爱情,那确实错过了一种独特的成长。
——
那怎么办?梁老师的答案很简单:给爱情松绑。
不要预设标准。不要想着以后另一半要多高多帅多有钱,因为真遇见的时候,十有八九跟想象完全不一样。
不要算计太多。爱情一旦变成清单和分数,最后只会烂尾。
不要被动消费生活。去创造,去尝试。画画、做公益、旅行……当你打开自己的生命,你就有机会遇见同路人。
到那时,爱情可能会在意想不到的瞬间,悄悄出现。
——
所以,孤独终老,还是凑合结婚?
答案可能是:都不是。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先把自己活明白。
当你能在单身时创造价值,能在孤独中感受世界,爱情就不再是必须的答案,而是一份额外的礼物。
你首先是你,然后才是恋爱中的你。
梁永安说,男女之上,还有一个大写的人。
这句话很重,但听起来也很轻。
——
说到底,90后和00后不是垮掉,而是先行。
要摸索出新的价值观,要接纳世界的荒诞,要学会在孤独中也能走下去。
三代人之后,也许才会走出这条“思愁之路”。可第一代总要有人试错,总要有人付出代价。
所以,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是留在安全的“88个琴键”,还是走向未知的陆地时,不妨告诉自己:
没关系,摸着石头过河,本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
愿你既能独自发光,也能在对的时刻,遇见对的人。
愿你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并且热爱世界。
也别忘了,世界和我爱着你。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
《孤独六讲》—蒋勋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社会学的想象力》—赖特·米尔斯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D.H.劳伦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