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活不下去的年轻人,回农村搞自媒体
2025-09-04
凌晨六点半,闹钟还没有响起来,你却被走廊里小推车的“哐啷”吵醒了。
你挪了挪身子,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只剩一句话——房租又要交了。
你摸黑起了床,掂了掂空空的咖啡罐,犹豫了三秒,还是把手机打开,刷视频号,看别人怎么活。
表面问题是:城里太卷,活不下去。
本质问题是:你的内容、你的工作、你的身份,和真实的生活断了联。
说白了,城市的故事讲到审美疲劳了,人,却还想看“人”。
这两年,我盯着一股风。
不是谁在写赛博朋克,也不是谁在卷六秒爆点。
而是有一群年轻人,扛着三脚架,回村了。
他们拍什么?
拍砌土炕,拍地里薅红薯,拍集市上五块钱一双的布鞋。
拍母亲在山坡上放羊,拍冬天飘雪的老屋檐,拍一席十几桌的农村大席子。
结果呢?
动辄上千万播放,评论区炸了锅。
“为啥不机械化?”“草木灰那么脏,为什么抹食物?”——连这些最朴素的常识,都成了“猎奇”。
城市的视频工业进入存量搏杀,摆拍、滤镜、剧情反转,翻来覆去就那几招。
人眼睛累了,心也麻了。
但话说回来,农村镜头里那点烟火气,反而像一把锉刀,把人心上的壳刮开了。
这里第一层提问来了:为什么我们懂的越多,反而越看不动?
因为信息过载背后,有个心理学的老朋友在作怪——“新奇疲劳”。
当刺激阈值被抬到天花板,真正能打动人的,只剩“真”。
再问深一点,为什么“真”这件事,在农村更容易?
因为成本结构不一样。
城市内容成本高、人设成本高、话题成本更高,农村拍摄,获取“真实”的边际成本低得多,性价比高得离谱。
从经济学看,这是典型的蓝海。
平台侧给“新物种”流量扶持,内容侧用“低制作成本×高情感密度”撬动传播,投产比直接打穿对手的“城市工业流”。
从社会学看,这是“反向猎奇”——当大多数人身处城市,反而对乡村陌生了。
说白了,人不是只看答案,人要看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在西北农村考研》能在B站百万播放。
一边是满屏的“上岸自卑论”,一边是山坡、风、羊、父母的背影——那一刻,屏幕里有了“世界”。
第二层提问来了:这些回村拍的人,是什么人?
一部分是考研、考公在家备考的;
更多,是被007折腾过的设计师、写不下去鬼话的广告人、被KPI拧成麻花的运营、送外卖送到脚软的小年轻。
他们为什么走?
不是因为“逃离”,是因为“修复”。
修复和工作的关系,修复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修复和土地的关系。
历史上,迁徙一直在发生。
二十年前,是乡村“猎奇城市”,进城的人在脚手架上摸爬滚打,学城市规则。
今天,轮到城市“猎奇乡村”,回村的人在田埂上搭机位,学土地规则。
第三层提问来了:这种回流,能变成“饭碗”吗?
别急,我们用“三步法+止损”来掰清楚。
第一步,现象识别。
表面是“内容爆了”,背后是“认知错配”。
城市受众对农村的认知滞后三到五个时代单位,信息缺口就是流量入口。
第二步,机制拆解。
用MECE把它拆成五块:叙事、符号、节奏、供给、变现。
叙事要从“人事物”三个层面:谁在做、为什么做、怎么做;符号要用“文化母体”,土炕、年席、集市,这些是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节奏要慢,把“看见”还给观众;供给要稳定,四季轮换就是内容池;变现要多梁并举,广告、带货、直播、本地服务、文创周边,别把命系在一种上。
第三步,路径设计。
先做一季,做满四季。
先做一村,做成一个“可复制的生活单位”。
先做一类人,做成一个“可识别的人物谱系”。
止损四条,刻在手心上。
一、凡是让镜头离开“生活现场”的,停。做回人,别做“秀”。
二、凡是让内容离开“文化母体”的,停。别把村拍成城,又把城拍成村。
三、凡是让现金流离开“多梁并举”的,停。单一带货,最容易断粮。
四、凡是让关系离开“互惠”的,停。拍父母、拍乡亲、拍邻里,记得把钱、把光、把尊重分给他们。
你可能会问:农村的“真”,有没有“风险”?
当然有。
真实不是“全暴露”,真实是“有边界的诚实”。有些隐私是旁人的,有些脆弱是家庭的,有些困境是要慢慢修复的。
再说现实。
雇农机收红薯不划算,草木灰抹食物看着脏但是真管用,午饭一个菜是常态。
这不是“穷”的秀场,这是“理”的呈现——用最适合的办法过日子。
有人问:这是不是“逃避”?
不。
这是另一次“创业”。只不过,这次的风投,是土地和四季,是平台的流量,是人的共情。
有人嘀咕:农村凋敝,能撑起内容经济吗?
我们换个角度。
内容不是“收割稀缺”,内容是“放大丰盈”。丰盈不是钱,是秩序、是关系、是情感密度。
你看,老屋檐下一锅炖菜,一桌人围坐,几十个菜码在八仙桌上,这叫“共食的秩序”。
你看,谁家孩子考上了,谁家老人生病了,全村都知道,这叫“关系的网”。
你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一冷,炉火一旺,这叫“时间的秩序”。
心理学上,人对“可预期的温暖”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城市的节奏快,把“可预期”切碎了;
乡村的节奏慢,把“可预期”串起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越活在焦虑里的人,越爱看慢视频。
越在写字楼里加班的人,越爱看土灶台冒白气。
不是怀旧,是自救。
再从平台机制看。
平台需要“差异供给”,需要“低冲突高治愈”的内容来平衡情绪池。
农村生活,正好补上了这块。
那怎么具体做?给一份“落地清单”,你明早就能干。
第一,把一句话立住。别抖机灵,写能被复述的口号,比如“在西北,我给父母打工”“这一顿,给全村”。
第二,把五个固定栏目立住。季节食谱、田间手记、邻里访谈、老物修复、集市见闻。每周各更一次,四季循环。
第三,把镜头立住。70%手持走拍,20%固定长镜头,10%航拍点缀。剪辑节奏用“生活呼吸”,让观众在三分钟里“进入你的时间”。
第四,把“互惠机制”立住。入镜的乡亲要有“出场礼”,长期协助的要有分成;村里的小店、作坊、手艺人,优先合作;每月做一场“村晚式”的线下共创,把“屏幕关系”变“现实关系”。
第五,把“抗风险梁”立住。广告选“农资、家电、快消、保险”;带货不做“万物皆可卖”,只做“与你生活强相关的十类”;开“本地服务”微单,比如帮村里拍婚礼、拍农产品图、拍代记账;做“村志周边”,把故事变成年历、明信片、食谱册。
你可能会怕:我不是农村的,拍这个会不会冒犯?
两句话,刻在心上。
“看见即责任。”“尊重是底线。”先看,再问,再拍;先给,再取,再讲。
还有人问:会不会做着做着,变味了?
会。
当流量大到一定程度,人设开始绑架人,剧情开始绑架生活——这就是要“止损”的时候。
止什么损?
第一,止“剧本”的损。把生活从剧本里救出来,宁可无聊,别造戏。
第二,止“节奏”的损。更新可以慢一点,但不能假;宁可断更,也不要乱更。
第三,止“规模”的损。当你发现团队越大越离生活,立刻收缩,把镜头交回家里人。
第四,止“边界”的损。孩子不上镜,隐私不上镜,悲伤不过度消费,苦难不做“爆款”。
回头看,那条无形的线,还在。
一边是城市的霓虹,一边是乡村的炊烟。
但人走来走去,本质上,是在找一个“能活”的位置。
有人在城里找到了,有人没找到。
有人在村里找回来了,有人还在找。
路怎么走,没标准答案,只有“适配”。
讲到底,这是一个“身份复位”的故事。
不再只用“学历”“职位”“月薪”给自己命名,
而是用“能做的事”“能帮的人”“能过的日子”来命名。
当你把镜头对准土地,土地也会回望你。
当你把流量分给乡亲,乡亲也会托住你。
当你把时间交给四季,四季也会成全你。
城市不是敌人,农村也不是桃源。
它们是两条路,两种节奏,两套规则。
你要做的,是把自己的“生存系统”修好:有手艺,有叙事,有关系,有现金流。
再说一句掏心窝子的。
做内容,是这个时代给普通人的一次“再分配”。
你不一定非得上热搜,你只要让一千个人等你更新,你就活下来了。
你关掉手机,屋外的阳光斜着打进来。
你忽然明白,所谓“回去”,不是退步。
是一步一步,走回“自己”。
越简单,事情越能持续下去。
先活下去,再活好。
先做真,再做大。
君不见,流量已弃城市而去,转而在农村扎根。
可偏偏,真正扎根的,不是信号,是人心。
这话挑明咯:去拍、去做、去活,别急,慢慢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乡土中国》/费孝通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传播学的邀请》/约翰·费斯克
《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阐释学与人文科学》/保罗·利科
《极简经济学》/张五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