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华杉:“横扫”中国市场20年,我领悟出100条不败心法
2025-09-04

凌晨六点半,闹钟还没有响起来,你却被手机弹窗“叮”的一声吵醒了。
客户的消息、同事的@、友商的海报、老板的KPI,全挤在一块。
你揉了揉眼睛,想了一句实话——到底要先赢谁?

表面问题是“对手太多、变化太快、预算太少”。
本质问题是“你到底在为谁创造价值”。
说白了,是盯对手,还是盯顾客。

你摸黑起了床,掂了掂昨晚写到一半的方案,犹豫了三秒,还是把电脑打开了。
不是为了再堆十页PPT,而是为了把复杂砍掉,把简单留住。
越简单,事情越能持续下去。

今天聊一位把“简单”做到极致的人。
华杉。
二十年、上百案子,广告词你不一定记得他,但你一定会哼“甜蜜蜜”。

他的方法不花哨,三件事打穿了:盯顾客、做复利、敢投入。
看起来朴素,落地时却一根筋。
这根筋,撑住了企业的“长期”。

为什么我们懂的越多,反而越乱?
因为我们太想“打败”别人,太少想“替代”自己。
竞争只是假设,替代才是威胁,这话听起来“杠”,却是市场里最不虚的刀。

先从心理层说开。
人脑有个“胜利幻想”,一盯对手就燃起来。
结果呢,心态先乱、判断跟着歪、动作也跑偏,你把对手当成了目标,把顾客忘在了后座。

再从社会学看。
场域里最有效的资源,不是“对手情报”,而是“文化母体”。
你让所有人都能一句顺口溜唱出来,比让目标人群看完一段高冷文案有用多了。

把镜头拉近。
华与华的那些爆款,表面“俗”,底层“准”。
“爱干净,住汉庭”,“你爱我,我爱你”,不是高级,而是共识;不是炫技,而是传播。

这里第一层提问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赢”?
第一步,看清对象,不是对手,是顾客;不止顾客,是所有人。
第二步,做小动作,从一句话、一个符号、一个真实让利开始。
第三步,攒局面,把所有触点当媒体,把每次宣传当生产成本。

止损点更重要。
盯对手导致失焦,就立刻停;
用力过散导致无果,就立刻减;
短期诱惑导致变形,就立刻拉回价值线。

换个镜头,谈战略。
华杉说“战略第一原则:不死就行”。
听着保守,其实狠。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生存权溢价”。
苟住,才有复利;活着,才有筹码。
你要的不是每一步都赢,你要的是走到最后还有牌出。

那怎么苟得住?
把全部资源都投到最重要的东西上。
不是今天试一个新品,明天换一套打法,而是先把“原点定义”敲死——你是谁、你卖的“词典里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再问深一点,创新从哪里来?
不是问卷里的“你信不信这句广告”。
是新的产品—服务组合,自成一个专业。自成一个专业的好处是:没有“同行”,只有“顾客”。

你可能会说:新生事物天天冒头,不追不行啊。
但话说回来,变化这玩意儿,它老变来变去。
等它不变了,再追也不晚;与其追风,不如造墙。

说到投入,很多老板的手开始抖。
“能不能把1000万花出2000万的效果?”
答案是:别做梦。应该用3000万花出2000万的确定性,把风险吃干抹净,把对手逼到“防守成本高于你进入成本”的位置。

可这还没完。
营销不是“花钱就灵”,是“经营人心”。
让消费者愿意买,让渠道愿意卖,让团队愿意拼,这才是铁三角。

怎么经营人心?
第一招,真让利。买一送一,送的必须“重”。你卖的在竞争里,送的在竞争外。
第二招,大白话。广告是宣传,宣传靠重复。能播十年的才叫好广告。
第三招,别装“不是广告的广告”。商业目的不必掩饰,掩饰就无效。

再看管理。
企业做不好,常见两病:爱放“大招”、爱拜“对手”。
基础没干好,就想一步登天;自己人不用,满世界挖“名将”。结果呢,组织内力空心,文化半径越来越小。

怎么治?
先做“少人化”,再做“标准化”。
人是固定成本,钱是可变成本。能花钱解决的,不要用人命硬扛。

进一步说,老板要把“员工人均收入”写进目标里。
经营目标只有规模、利润、市值,最后只会挤掉人的积极性。
文化要覆盖全员,前提是老板真把所有人装在心上。

这时候第二层提问来了:增长、发展、生存,先抓哪个?
日常里,生存第一,发展第二,增长第三。
好年头谁都能赚钱,差年头不出局,才是真功夫。

品牌又怎么做?
别先想“差异化”,差异化是结果。
先让自己变成一种风俗——让你的口号、你的服务,变成年轻人与老人都“顺嘴”的习惯。

你可能会担心“负面”。
品牌的社会本质,是降低公众监督成本。
被监督是红利,不是惩罚。出了事,主动扩大责任,品牌继续生效;逃避责任,品牌当场失灵。

第三层提问:到底要不要“品牌年轻化”?
真相是,别迷恋“年轻”。
中国要进老龄社会,谁敢把服务做成“老年友好”,谁就吃到最后一轮超级红利。

再来谈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招:复盘。
每天、每月、每年、每事。
犯过的错不再重犯,企业就像蘧伯玉那样,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越做越明白。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些道理都懂,难在执行。
对。做了决定,不等于就有了行动。
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制造敌人,因为你把别人从舒适区“挪了挪”。

怎么办?三步法+止损,直接上手。
第一步,现象→结构:把业务拆成“用户价值—话语—触点—供给—投入”五格表,写清谁、凭什么、在哪儿、用什么、花多少。
第二步,做小→做久:先打一句“人人能复述”的话;先做一个“渠道愿意卖”的包;先挑一类“可标准化”的动作,日复一日。
第三步,攒局→筑墙:把用户的替代成本做高,把对手的模仿难度做高,用一组环环相扣的活动,卡断他的“其中一环”。

止损四条,写在手心上。
凡是让你离开顾客的动作,停;
凡是让你离开现金流的动作,停;
凡是让你离开复盘机制的动作,停;
凡是只为“树形象”不为“解问题”的动作,停。

从经济学看,是“总成本领先”的路:你的进入成本低于对方防守成本。
从历史看,是“压倒性投入”的路:集中兵力一战而定。
从管理看,是“少人化+标准化”的路:把人从杂活里解放出来,让系统干脏活累活。
从社会学看,是“文化母体”的路:用最大公约数的符号,发动全人群传播。
从心理学看,是“延迟满足”的路:不问三个月效果,盯三年复利。

把话挑明咯。
不要修理还没破的东西。
品牌主张奏效,就持续重复,最多换个姿势翻拍,不要瞎“换血”。

也别崇拜对手。
你要做的是“夫唯不争”,让别人没法跟你争。
自成一个专业,你就只剩顾客,没有对手。

你可能还想问:我只是职场人,不是企业,能用吗?
当然能。
把自己当企业经营:用户价值是你能解决的问题;商业模式是你选择的平台;品牌是你一以贯之的承诺;广告就是你每一次稳定可验证的交付。

最后,给到一套可抄的“明早就能干”的清单。
写一句人人能复述的话,别绕弯;
挑一个人人能看见的触点,别藏着;
每周一个可验证成果,别空谈;
把员工/同事/合作方的人均收益写进目标,别只挂利润;
每个季度翻一次“历史垃圾箱”,恢复曾经有效的资产,别喜新厌旧。

你关上电脑,天色微亮。
你不是要战胜所有对手,你是要对顾客“不可替代”。
你不是要今天赢尽所有局,你是要“不死就行”。

把简洁当能力,把重复当武器,把投入当信仰。
把复杂砍掉,把简单留住,把价值做厚。
走慢一点,稳一点,重一点,久一点。

等到别人还在变来变去的时候,
你已经在他想象之外了。
这,才是赢。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华与华正道》/华杉
《孙子兵法》/孙武
《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
《修辞学》/亚里士多德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传播学的邀请》/约翰·费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