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活该你火
2025-09-04
凌晨六点半,闹钟还没有响起来,你却被小区楼下的快递车“滴滴”吵醒了。
你翻了个身,掏出手机,首页正好推来一条“罗翔又讲张三了”。
你盯着那张熟悉的黑框眼镜,笑出了声,也皱了下眉。
表面问题是:一个讲刑法的老师,为啥能火成“国民UP主”?
本质问题是:在一个信息嘈杂的时代,谁能把“知与行”重新接回电,把“自由与责任”拧紧螺丝。
我们先把话挑明咯。
罗翔的走红,不是流量捧的,是人心推的。
说白了,他把很多人心里说不清、做不到、但又想靠近的东西,讲明白了。
你摸黑起了床,掂了掂昨晚点开的短视频,犹豫了三秒,还是把播放键点了进去。
一句“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从屏幕里抛出来,像一枚小铁钉。
你心里“咔哒”一响:懂,可是难。
为什么我们懂的越多反而越卡壳?
再问深一点,是“不会做”,还是“做不久”?
关键是,我们把“知道”当成“做到”的替身了。
这就是第一步:现象。
大家都在追新概念、追金句、追爆梗。
结果呢,书架越来越满,日程越来越空。
第二步:剖面。
罗翔反复提醒的,是“限制”这两个字。
把手机关了,把网络砸了,把“想看一眼”的手剁回口袋——这不是戏精,这是自救。
越能克制,越能长久。
越能长久,越能自由。
你看,这三件事是串起来的,不是分开的。
第三步:落地。
别把“刑法普及”当热闹,把“程序正义”当口号。
先做一件事:替自己设程序,替自己建规则。
比如,先读20页再刷5分钟;
先写300字再看一条热搜;
先把今天该做的发票报了再聊八卦——把“先后顺序”摆整齐,人就不乱。
可这还没完。
这篇不只是“自律学”,还是“做人学”。
罗翔“火”的另一层,是把“尊重他人”从嘴上请回到手上、脚上。
你想想那幅《马背上的夫人》。
全城拉帘,是对一个人的尊重,不是对一具身体的打量。
把人当目的,不当手段,这话听着“高”,做起来一点都不“玄”。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站道德高地去审判别人?
说白了,越在乎被夸,越害怕被骂;越害怕被骂,越想先骂别人。
止损点在这:道德先对己,法律再约人。
你也许会问:法律不是越“快意恩仇”越爽吗?
李白写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读起来酣畅。
但话说回来,靠激情走的路,通常把人推到更深的坑。
程序的价值在于,它是给“坏人”设门槛,也是在替“好人”留退路。
替坏人辩护,是为了防止明天轮到无辜。
这不是聪明,这是人间最朴素的保险。
从心理学看,这叫“延迟满足”。
从社会学看,这叫“降低互害”。
从历史经验看,这叫“别把善意交给冲动”。
再换个角度:偶像与榜样。
我们这个时代太爱“神话”和“崩塌”了。
今天捧到云端,明天按进泥里,后天换下一个。
罗翔说,不要偶像,要榜样。
偶像是神像,神像必裂;榜样是木头,木头能仿。
越想被膜拜,越容易迷路;越愿意被复制,越能长出森林。
还有个扎心的问题:自由到底怎么限?
穆勒讲过,“自由不包括放弃自由的自由”。
你想随便、想任性,可以;代价是会被现实反噬。
这里第二层提问来了:我们为什么“越自由越焦虑”?
因为自由不等于随意,随意会生虚空。
虚空想靠“更多”填满,结果越填越空。
解决法不复杂:把“价值观”变成“日程表”。
早上读书20分钟,中午快走30分钟,晚上陪家人60分钟。
先安排“对的”,再塞“想要的”,越简单,事情越能持续下去。
说到家人,得把“抽象的爱”换回“具体的爱”。
爱人类很容易,爱眼前这个人很难。
抱抱孩子、给父母回个电话、向同事说声谢谢——这些小事,才是爱落地的样子。
第三层提问:在网络上该怎么活?
别把网络当避难所,也别把它当刑场。
表达之前先问一句:我要的是理解,还是掌声?
如果是理解,就得把逻辑摆给别人看,把语气挪到对方能接住的位置。
如果是掌声,任何一句漂亮话都能换来“赞”。
但漂亮话,不能帮你过生活。
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对,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核心矛盾——“知道与做到”的裂缝。
不自欺,裂缝就不至于成为深渊。
怎么跨?
拿“程序”当桥,拿“习惯”当钉子。
钉紧三件小事:手机定时关网、写作番茄钟、睡前读纸书。
为什么是这三件?
它们最小阻力,又最易复利。
做得久了,人的自尊会回流,人的自由会回弹。
再说“钱”。
哈耶克提醒过,金钱是自由的工具,因为它向穷人开放。
但工具不是意义,意义要靠“回馈”点亮。
你努力赚到的,不都是你的。
机会不是你的,时势不是你的。
你能决定的,是把“赚来的”再分给“创造价值的”,把“荣耀”留给团队,把“体面”给到弱者。
你看,罗翔的“三板斧”其实一直没变:
第一斧,承认人的有限,别自恋。
第二斧,尊重别人的边界,别越线。
第三斧,守住程序的底线,别破线。
这三斧砍到哪儿?砍在“知—行”之间。
砍掉自以为是,砍掉虚荣浮夸,砍掉暴怒正义。
把人留下,把光留下,把路留下。
说得再俗一点:
把复杂砍掉,把简单留住;
把短期拉掉,把长期留住;
把口号拿掉,把步骤留住。
步骤就三步:
先给自己设限制;再给习惯设“复利”;最后给他人设“尊重”。
走偏了?及时止损——停手、认错、回程。
你可能还在想:那我该把“火”当什么?
当温度,不当温床。
越有人盯着你,越要盯住自己。
当“热搜”把你抬起来的时候,脑子里要多响一次“我是小卖部的那瓶三块水”。
当“掌声”把你推上去的时候,心里要多念一次“榜样是木头,会朽,也能种林”。
当“愤怒”涌上来准备动手的时候,手指要先停一秒,程序先过一遍。
你说,道理老了没有?
没有。
因为做人这门课,每一代都得重学一遍。
我们把今天收束一下。
看清“知与行”的缝,先用限制去缝一针;
看清“自由与责任”的秤,先把责任放上去压一压;
看清“偶像与榜样”的差,先把自己变成可以复制的一块木头。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世界不缺“会说的人”,世界缺“能做的人”。
罗翔火,不靠段子,靠一种“把话说完、把事做完、把人当人”的质地。
愿我们都别做“只会点开视频的人”。
愿我们做“合上手机、系好鞋带、迈步出门的人”。
愿我们在法治中找安全,在自律中找自由,在尊重中找体面。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理想国》/柏拉图
《论自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两种自由概念》/以赛亚·伯林(演讲收录)
《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沉默》/远藤周作
《侠客行》/李白
《法律的道德性》/隆·富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