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俞敏洪、张朝阳吃着火锅唱着歌:人生就在半山坡上,要一脚一脚的
2025-09-04

夜风从河面吹上来,你掀起裤脚站在水边,看着两个人把鞋袜一脱就下了水。一个聊物理,一个说农产品,边走边笑,像是回到了二十来岁。你忽然想起手机直播间里那句话:人生就在半山坡上,要一脚一脚的。

表面问题是他们成名已久,还忙什么。本质问题是你我都在找一个“能继续往上攀”的理由。人一停,心就凉,坡就滑。

很多人问“什么时候退休”。问的不是时间表,而是身份感。所谓退休,不是离开公司,是从“被动工作”退到“主动生活”。当你可以把喜欢的事变成要事,把要事做出价值,你就完成了人生第一层换挡。

低谷和高潮,哪个难。低谷难在看不见边界,高潮难在看不清自己。一个沉下去会窒息,一个飘上去会失重。行为心理学早就提醒我们,人在损失和得意之间最容易失真,前者放大恐惧,后者放大幻觉。

如何回到真实。先把“想做什么”换成“要做什么”,再把“要做什么”拆成“今天做什么”。简单吗,不简单。简单的事反复做,才是能量来源,复杂的事一股脑做,反而消耗心智。

他们谈“折腾”,有人说是作秀,有人说是情绪。可你想想,人类从来靠折腾前进。一个人去讲物理,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点亮一盏灯,让更多的人看见另一片天空。把难懂的理论讲给大众,这叫把专业变公共,把孤独变共享。

折腾的反面不是稳定,是麻木。稳定是有节奏的进步,麻木是没有感觉的重复。辨别的方式很简单,你今天的兴奋点,还能换到明天的产出吗。如果答案是能,那就值得;如果答案是不能,那就该止损。

止损不是“认怂”,是“止住无效消耗”。经济学里有个常识,沉没成本不该影响今天的决策。很多人把过去的投入当做今天的枷锁,结果越走越窄。真正的高手,会在该退时退,在能换道时换,不把面子当路。

所谓“半山坡理论”,其实是大脑可塑性的通俗版本。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会因重复行为而重塑回路。你每天选择早起、运动、深度工作,回路就在变强。你每天选择焦虑、消沉、刷屏放空,回路也在变强。它是双刃剑,用在哪,长哪。

如果你问“焦虑怎么办”。不要“解决”,去“承载”。焦虑越想解决越放大,你越较劲越失控。更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牵引到价值任务上,把身体拉回到当下动作里。你去走一段路,写一页纸,打一个电话,发起一次合作,让行为先动起来。

“转移注意力”不是逃避,是再聚焦。古人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是让你极端,而是让你回到中道。你知道有情绪,也知道有目标,于是选择让目标带着情绪走,而不是让情绪拖着目标跑。

聊到“赚钱”,很多人羞于启齿。好像谈钱就俗。其实钱是“实现自由度”的工具,是把你心里的那点热爱落到地面的燃料。当基本面被满足,钱的第二层意义才出现,那就是把“我想做”变成“我能做”,把“我一个人做”变成“我可以带着人一起做”。

别夸大钱的神话,也别贬低钱的价值。钱不是意义,但钱能托起意义。你想去乡村建一个图书角,你得有预算。你想做一门硬核课程,你得有团队。你想在城市里留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你得有场地、有时间、有余裕。

那墓志铭写什么。有人要“最有意思的灵魂”,有人要“对得起自己的人”。你呢。也许是一句朴素的话:来过,热过,做过,留下了一点明亮。墓志铭的背后,是你每天的选择。你每一次认真,都在往那一行字里添墨。

如何把人生从被动转主动。第一步是把“爱好”做成“专长”。爱好是喜欢,专长是可用。它的分水岭在于你能不能把它教给别人,能不能用它解决问题。你读了书,把方法写出来;你做了项目,把流程梳出来;你踩过坑,把预案备出来。

第二步是把“专长”做成“产品”。产品不是PPT上的幻灯,是别人愿意付费、愿意推荐、愿意复购的那种东西。你把讲解做成课,把咨询做成方案,把陪伴做成服务。别急着大,不如先跑通一个小闭环,再去复制。

第三步是把“产品”做成“系统”。系统就是有节奏、有指标、有复盘的组合拳。每周固定产出,每月固定复盘,每季固定升级。你一旦有了系统,你就有了“可预测的安全感”。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你给自己的。

做到这里,你会发现“主业和副业”不再对打。主业给你资源、视角、流程感,副业给你表达、速度、现金流。一加一不是两份疲惫,而是两份底气。最妙的是,它让你在组织里更从容,因为你知道,哪怕离开,你也能活成一束光。

别怕慢,怕的是走着走着就不走了。一个人走得慢,但一直走,时间会替他说话。从“能把一天过好”,到“能把一周过稳”,再到“能把一个季度过成作品”,节奏一旦拿稳,坡就不那么陡,喘息也变得有用。

有人说“我就是平凡人,哪来那么多折腾”。折腾不等于折腾别人,折腾是雕刻自己。你可以在书桌上折腾你的思路,在键盘上折腾你的语言,在工作台上折腾你的工艺,在田间地头折腾你的作物。折腾的尽头是作品,作品的尽头是人格。

人格会发光。发光不是刺眼,是温暖。发光的人不吵闹,也不急躁,他只是一天天地把事做对,把话说稳,把人照顾好。等你回头看,你会发现你早就不在山脚,也不再害怕下滑。你站在半山,身后有人,脚下有路,心里有数。

你可能还在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时候“退”。我给一个粗线条的判断。退不是“退下来”,是“退偏”。当你感到你做的事越来越偏离你的价值,当你发现你投入得越多,意义感越少,当你看到公开的评价和你心里的判断差距越来越大,那就是该退偏的信号。

退偏之后要做什么。做那些在你价值序列里更靠前的事。有人把时间给家人,有人把精力给作品,有人把经验给年轻人。你退的不是社会,你退的是虚火;你上的不是热搜,你上的是正轨。

最后,我们再回到那条河。两个中年人卷起裤腿,唱了几句歌,说了几句真心话。我们围在屏幕前笑,笑他们的坦诚,也笑自己的拧巴。笑过之后,别急着关掉。问问自己,明天的第一脚,踩在什么地方。

愿你知道焦虑会来,也知道它会走。愿你不迷信高潮,也不畏惧低谷。愿你在半山坡上不慌不忙,一脚一脚地往上走。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自我效能:控制命运的信念》 阿尔伯特·班杜拉
《习惯的力量》 查尔斯·杜希格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孙子兵法》 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