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ChatGPT刷屏!一文读懂它的科学和不科学
2025-08-21

机器聪明了,但我们要先学会怎样和它相处。

这两年,ChatGPT像一阵风一样,吹进了每个人的生活。有的人惊叹它无所不能,像个神童;有的人警惕它胡说八道,像个骗子;也有人把它当作魔法棒,期待一切都能交给它解决。可仔细想一想,它既不是神童,也不是骗子,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欲望与期待。我们希望它能替代搜索引擎,给我们准确无误的答案;希望它能代替专家,替我们做判断;也希望它一次性就能说到我们心里去。但现实是,它只是按照概率去排字,只是基于学习过的文字去组合语言。于是,那些听起来头头是道的回答,可能是片段拼接;那些看似完整的做法,可能从未有人实践。我们要学会的是:不急着把它捧上神坛,也不必急着把它打入深渊,而是认识它的性质,找到它的边界。写下这篇文章,正是因为当下人心浮动,人人都想抓住一个确定的工具,来应对不确定的世界。可真正要紧的,不是工具,而是我们与工具的关系。

要看清ChatGPT的道理,得先明白它“不科学”的地方。它不能直接取代搜索引擎,因为它产出的文字并不是来自真实的数据库,而是一个概率的游戏。它也不能代替专家,因为它没有实践,没有判断力,只是重复了在语料中学习到的逻辑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它的回答并不总是一致的。你今天问它一个问题,它说东;明天再问,它可能说西。原因在于它内部的参数决定了回答的随机性。它不是人,不会“言必信,行必果”,而是像一位随口吟诗的说书人,每一次讲故事,都可能换个角度。但这并不是缺陷,而是特性。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使用。若是把它当做百科全书,它必然失灵;若是当做一个能不断激发灵感的伙伴,它就能给我们惊喜。换句话说,它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多样可能”的制造者。

可也正因为如此,它在“科学”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它极擅长列提纲,把复杂的问题拆解得有条有理。哪怕你一时没有思路,它也能在片刻间,帮你罗列出几个角度。写论文、写报告、写演讲稿的人,都会因此省去很多盲目的摸索。再比如,它能快速改写文字。你写了一段话,想让它更轻松,或者更古典,或者更口语,它都能立刻转换。文字的世界,因它而多了一种弹性。还有,它能补足细节描写,帮我们在场景上更生动、更丰富。它甚至能写代码,虽然未必完美,但足以成为一个得力的助手。最重要的,是它能带来灵感。我们常常卡在起点,觉得无话可说。可当ChatGPT抛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组合,我们就有了突破口。它不是替你创造,而是催你动笔。灵感,本来就像火花,它不过是点燃火花的火柴。

真正的顿悟在于,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它。ChatGPT既不是万能的救星,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会学人说话,什么都敢说,但还不会分辨真假。我们若是指望它替我们思考,那是自误;若是懂得用它来辅助,来启发,那就是得力的助手。这里的智慧,其实和修行一样。修行不是逃避世间,也不是迷信神力,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性格,找到与之相处的方式。ChatGPT的性格是“语言的概率”,是“随机的组合”。你清楚这一点,就不会过分依赖,也不会盲目排斥。它的出现,提醒我们一件事:真正不可替代的,并不是掌握某种技能的手,而是能分辨、能创造、能判断的心。未来的世界,或许人人都能写文章,人人都能写程序,可差别仍然在于谁能看清虚实,谁能点石成金。

所以,明理的结论是:ChatGPT的价值,不在于它代替人,而在于它让人更像人。它替我们完成了机械的部分,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做深度思考;它提供了随机的可能,让我们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灵感。它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知识的期待与恐惧。最不科学的,是把它当成神来膜拜;最科学的,是把它当作伴侣,既警觉又善用。未来的AI,不会毁掉人类,但可能会毁掉懒惰和盲从。就像古人学会造纸,识字便不再稀罕;今天有了AI,机械性的文字与代码也不再稀罕。真正稀罕的,永远是人的眼睛、人的心、人的创造力。修行的功夫,也正在于此:不被外物迷惑,不被幻象牵引,既能接受新的力量,又能守住清醒的心。这样,才不会在一阵热潮里迷失方向。

合十,如夜话,至此。

延伸阅读推荐:《人工智能简史》(尼克·波斯特罗姆著,译林出版社),该书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能力边界与潜在风险,是理解AI科学与不科学一面的极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