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空椅子技巧(讨厌一个人,其实不用翻脸,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空椅子技巧”)
2025-08-21

人生中最难过的事,不是有人和你作对,而是你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个人。

我们在生活里,总会遇到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同事总在会议上故意挑刺,亲戚见面就爱说教,邻居还喜欢攀比孩子的成绩。表面上你忍住不发火,但心里却堵得慌,越想越气。想要翻脸,又怕伤和气;忍着不说,又觉得委屈。于是,很多人陷入无休止的内耗,每天都在反复想着那些不愉快的场景,仿佛脑子里有一台坏掉的唱片机,一遍遍播放着同一首刺耳的曲子。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反刍”,耶鲁大学的研究甚至指出,超过七成的成年人都有类似的困扰。长此以往,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还让人活得越来越沉重。

这篇文章要讲的“空椅子技巧”,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困扰而存在的。它看似简单,不过是找两把椅子,一把自己坐,一把空着,当作那个让你心烦的人,然后对着那张椅子,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但它的奇妙就在于,当你真正做了,你会发现心里的怨气一点点散开,压在胸口的石头逐渐变轻,你能平静下来,甚至能换个角度理解那个人。这不仅是一种心理疗法,更是一种修行,让人从“怨”的桎梏中走向“自在”。

有人说,最高级的报复不是跟人斗个你死我活,而是让自己活得更好。空椅子技巧的智慧正在于此:它不是让你去改变别人,而是让你从心底收回力量,不再被对方牵着走。你把情绪丢出去,你把心收回来。这样的人,不仅活得轻松,还会慢慢走到更高的地方,俯视曾经纠缠的纷争,像猴子爬树般,从看见一片屁股,到最终看见满树笑脸。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才会发现,生活里所谓的“讨厌之人”,其实只是另一种提醒。他们让我们认识到:边界该如何设定,情绪该如何处理,人生该如何专注。最终,那些我们咬牙切齿的人,不过是生活安排来的老师。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消灭敌人,而在于化解自己。

我们要先承认,讨厌别人这件事,其实很自然。人有情绪,有喜恶,有偏好。问题不在于讨厌,而在于“如何对待这份讨厌”。若是一味压抑,就像把垃圾塞在柜子里,表面看不见,实则发霉腐烂,最终影响整个房间的空气。若是直接翻脸,表面痛快,却很可能把关系撕裂,留下更多后患。空椅子技巧的出现,恰好提供了第三条路:既不压抑,也不撕裂,而是通过一种虚拟的仪式,把情绪释放出来,同时重整心境。

这种方法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里茨·皮尔斯。他认为人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问题的根源常常在于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冲突。空椅子,就是让人把心里的纠结搬到现实中来,用“对话”的形式把困住自己的情绪说出来。你可以尽情地骂,尽情地哭,尽情地说出心底的话。可当你说完,再换个角度,坐到“对方”的位置,尝试用他的身份来回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原本的死结,开始慢慢松开。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蔡格尼克效应”,说的是未完成的事,总会比已完成的更让人难忘。生活中很多纠葛,其实就是“未完成的情绪”。比如当年的误会没解释,当时的委屈没说出,关系因此停在半空中。空椅子技巧,就是一种完成的仪式。你对着空椅子,把话说完,把心说清,就像终于把压在心里的旧账结清了。它并不要求你原谅谁,更不要求你重新和好,只是让你从此不再被这段情绪困住。

于是,有人骂完那张空椅子,第二天见到同事时居然能心平气和;有人哭完,心底那块石头终于落地,虽然和朋友依旧没有再联系,但那份纠缠不再折磨自己。这就是空椅子技巧的力量。它不是神奇的魔法,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整理,让你有机会和自己的心握手言和。

真正的顿悟在于,我们常常误以为“讨厌别人,是因为对方的问题”,其实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放大了这份讨厌。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被我们反复咀嚼,成了一块无法消化的石头。可石头不是别人放进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没放下。

空椅子技巧提醒我们:情绪是可以转化的。你对着椅子说的时候,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出口。你换位思考的时候,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新的理解。你完成“对话”的时候,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情绪反复牵扯,而能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生活,放回成长。

古人常说:“不怨人,心自静。”这并不是要求人们不去生气,而是当愤怒来临时,能找到一种方式把它安放。空椅子就是这种安放。它不要求你大度,不要求你压抑,只是帮你看见:原来我还可以选择,原来我还可以放下。

这时候你才明白,所谓最高级的报复,就是你活得比那个人更自在,更从容。你不再执着于他的行为,而是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你把时间花在读一本书,学一项技能,或者投入到一份心流的工作中。渐渐地,你会发现,那个让你纠结的人,已经不再影响你,甚至在你的人生里,逐渐模糊成背影。

猴子爬树的比喻就很形象:在低处时,眼里全是别人的屁股;当你爬高了,看到的却是笑脸。人生亦然。若你停在低处,心里装满怨气,所见皆是不堪;若你往上走,修炼自己,心里装满力量,所见皆是光亮。

最后我们要明白,处理讨厌之人的方式,不只是“技巧”,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修行。那些让你咬牙切齿的人,正是生活安排来的试炼,让你学会划清边界,学会不被外物牵着走,学会守住自己的心。

空椅子技巧的智慧,就在于它不要求我们去改变别人,而是帮助我们收回自己的力量。你不必原谅,也不必纠缠,只要把情绪倒出来,把心安放好,然后继续往前走。

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外界的纷争,而是学会照顾好自己的内心,那才是情绪的自由。真正的修行,不在山林,不在寺庙,而在于日常的每一刻——你如何处理自己的心,如何安放自己的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著,吉林文史出版社)。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把注意力从过去的纠缠和未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当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