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憋了三年,2023年一定要去旅行!
2025-08-20
再忙也别忘了看看远方,因为旅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找回生活。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午后,我正坐在写字楼的第十八层,耳边是键盘敲击的节奏,窗外是车流不息的城市节拍。可就在那样的时刻,我的心忽然被一条朋友圈刺了一下:蓝得不像话的天空,一群人围着篝火唱歌,远处的雪山静默无语,阳光在笑脸上跳跃。配文只有一句:憋了三年,该出发了。我不知道别人看见是什么感受,但我分明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声呼唤,一声久违的回响:是啊,该走一趟了。不是因为网红打卡,也不是因为心血来潮,而是因为身体还在生活里挣扎,灵魂却早已开始逃亡。三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长到我们几乎都忘了什么叫行走在路上,什么叫发自肺腑的惊叹,什么叫彻底放松的呼吸。
旅行,从来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生活的重启。在城市的缝隙里,我们活成了“生存”两个字。日复一日的加班、奔波、内耗,逐渐把人压缩成了一张张表格,一个个会议,一句句“我挺好的”。可身体不会说谎,它会用失眠、胃胀、倦怠提醒你:你不是在生活,你是在硬撑。而旅行,正是对抗这种内耗的解药。它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帮你调试自己,像一台机器久未关机,系统迟缓,只有彻底重启,才能恢复清晰的运行。你看,那些走过雪山草原的人,回来后眼睛里都多了一种明亮;那些在海边发呆的人,再面对琐碎时也多了些耐心;那些在古镇小巷迷路的人,反而在人生路口不再慌张。原来,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世界在他们眼里变了。
人和人的差距,真的不止在工资、职位、成就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更大的差距,在心灵的广度、视野的高度和内心的松弛感上。一个心里装得下山川湖海的人,他在做选择时自然不再狭隘;一个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的人,他面对冲突时更懂得换位和理解。旅行,看起来是一次身体的移动,实则是一次精神的扩展。当你站在大漠黄沙之上,风吹乱头发,太阳刺眼时,你会突然觉得那些生活里的委屈、不甘和计较,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你终于明白,人生不是只围绕着房贷车贷,幸福也不只是加班后的那顿外卖。真正的丰盈,是内心有余,是你能在任何境遇里,都拥有一份从容和辽阔。而这种从容,恰恰是旅行给的。
有人说旅行只是短暂的逃离,回来后一切照旧,意义不大。可我想说,旅行的意义从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你可能依然要回到城市,继续上班、赶路、处理琐碎,但你带回来的,不是几张照片,而是一份久违的清醒。你知道自己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感受、为了热爱、为了不辜负这人间的美好。就像粥左罗说的,憋了三年,不该只是报复性消费,而是报复性拥抱生活。你想过多少次逃离的日子,其实只是想要一次深呼吸的机会。而那次深呼吸,往往就在高原的晨光中,在山顶的风里,在夜色温柔的小旅馆里。你不必等所有事情安排妥当,不必等工作不忙、不必等合适的季节,人生哪有那么多刚刚好。你该做的,只是选一个地方,然后出发。
所以,是时候,真的出发一趟了。哪怕只是周末去附近的山里走走,哪怕只是一个人坐火车到陌生的城市发呆,哪怕只是换一种方式过一天,都好。不要等有时间才去旅行,要让旅行成为你拥有时间的方式。在每一次启程里,找回那个本真的自己,在每一次归途中,把世界的温柔带回来。你会发现,旅行不是逃离生活,而是重新爱上生活。等你走了一圈再回来,哪怕还在原地,你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了。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不仅探讨了旅行的意义,还深刻剖析了人们为何渴望远行,它像一位哲人般同行者,在你出发前就已经为你点亮了心中的那盏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