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
2025-08-20

人啊,越活越明白,最难的不是拼命奔跑,而是学会什么时候停一停。你想得越多,日子反而越沉重。

我常常想,一个人走在这世上,究竟是要去哪儿?你说是目标吧,是年初定的小目标,是要换的车、升的职,是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考上的985。但等你忙完这一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身子是往前走的,心却没跟上。有些人拼了命追目标,结果只是把自己弄丢了。那你说没目标呢?会不会成了不思进取的借口?但你回头看看,有没有一种时候,你明明没有定计划,没有立目标,却意外地安稳,反倒走得更踏实更远?

在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的一场演讲里,他轻轻一句话:“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这句话像是山谷里回响的一声钟鸣,不是教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重新想清楚——我们是不是被目标绑架得太久太深了?他从老子、庄子、再到佛陀,一路说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住”、儒家的“心即理”,原来并不是让你不去生活,而是告诉你:别让目标反过来主宰了你的人生。

仔细听他的话,并不难。你每天睁开眼,是不是脑子里就有一串清单?早上几点要开会,中午约了谁,晚上是不是要再“充实”一下自己学个新技能?日子被计划切得细细碎碎,连发个呆都觉得有罪恶感。但真把这一天忙完了,回头一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在完成别人对“成功”的定义。于是你累了,你焦虑了,你甚至不敢停下来,因为一停,你就会听到那个从心底冒出来的声音:“你到底想要什么?”

王德峰讲的“人为”,不是说人做事不对,而是说你太想控制一切了。你想掌控结果,预设方向,把一切都规划好。你以为那是掌控,其实那是执念。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不是教你不努力,而是教你少点人为,多点顺其自然。像下棋,不是每一步都要算到终局,而是你每一步都要走得稳当、清明,不偏不倚。他还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房间之所以能住人,是因为中间的空无;如果你拼命加厚地板、墙壁,最后不过是一堆土堆。这个“无”是空间的用,是我们活着的松弛,是目标之上的自由。

但这些话,说容易,做难。尤其在这个时时催促你快一点、卷一点、多赚一点的时代,谁还敢放慢?你就算明白了什么是“人为”,你也很难真正不去参与。你知道那是无谓的争夺,你知道那个名利场并不适合你,但你还是忍不住。因为你怕落后,怕失败,更怕别人说你不努力。但这时候,道家讲了“隐”。不是逃,而是看清之后,依旧安静地活在当下。像庄子面对楚王的高官厚禄,一笑了之。不是他不想为世所用,而是他不愿为目标所累。他选择了做泥沟里的猪,而不是被供起来、等着被祭祀的牛。

可这还是“小隐”,大隐是什么?是身在事中,心却能自在。是你在职场也好,在家庭也罢,仍然参与,但不再执着于输赢得失。不被“目标”牵着走,也不为了一个“意义”苦苦挣扎。这时候的“隐”,不是退,而是透彻。是你心里有尺,知道什么是“人为”,也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佛家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不被表象困住,不被二元对立拉扯。钻石不比茅石高贵,福祸不一定分明。一切的评价都是人心妄起,都是“住相”。而那份贪、嗔、痴,也都从“住相”而生。

你回到日常,想想看,多少时候我们是因为放不下那份“相”,才陷入了烦恼?你以为自己想要的,是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房子、更体面的生活,其实你只是想证明自己没输给别人。但这就掉进了“二相”的圈套。王德峰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是破二相。不要总想着这是好事,那是坏事。这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得与失本就互相转化,祸福相倚。这时候你才能学会在事上磨,在情上练,不因喜悦而冲动,不因苦难而逃避。不用目标来绑架自己,也不再用结果来评判生活。

于是你开始真正理解,“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并不是一句放弃的借口,而是一种顶级的清醒。不是你从此什么都不做,而是你终于明白,人生的方向不靠目标指引,而靠你心中那个不动的光。你可以工作,可以奋斗,但不是为了证明你是谁,而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你是谁。你活着,不是为了达成某个结果,而是为了活出那个过程,那个本真的自己。

所以,当别人还在追问你五年规划、十年愿景时,你微微一笑。你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去哪儿,而是你怎么走。每一步走得稳不稳,走得清不清明,心里是不是少一点算计,多一点从容。你已经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证明价值,也不再用别人的目标来丈量自己。你终于可以在风声里停一停,听听心里的声音,问问那颗不被目标绑架的心:“你现在,自在吗?”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传习录》,王阳明著,中华书局出版。作为心学经典之作,书中通过王阳明与弟子的问答记录,深入展现“致良知”“心即理”的修养功夫,是理解“无为而为”“心灵自治”最核心的读本。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或豆瓣读书查阅该书详细版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