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是怎么做到一秒入睡的
2025-08-20

人真正能拥有的幸福,不是拥有什么,而是能安心躺下就睡得着。

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幸福,不是升职加薪,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夜深时能安心闭上眼、踏实入梦。很多人看似活得风光,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但一旦深夜来临,辗转反侧,心如乱麻,才发现所谓“白天再忙,晚上不睡”不过是对自己最隐蔽的折磨。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时光,手机不离手,大脑如飞轮,一夜醒来身心俱疲,仿佛昨夜根本不曾入眠。直到最近半年,我忽然发现,我可以一秒入睡了。不是刻意练习,也没有什么神奇仪器,只是一些改变,安安静静地发生了。我开始回看这些转变,才意识到,睡眠之道,并不是靠技巧堆砌出来的,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沉淀。

入睡快,往往不是身体的反应,而是心的顺服。一个人的心如果始终漂浮在未来的担忧里,或执拗于过去的遗憾中,即使闭上眼睛,灵魂也依旧在翻腾。而真正让人安然入梦的,是一种“心有所安”的状态。我开始练习“用一个东西占住心”。不是强行转移注意力,而是让自己在睡前安静地回忆一天中一个美好的细节,哪怕只是早上那杯手冲咖啡的香气,又或是路边一棵树叶在风中晃动的样子。有时,我会默背诗句,让节奏平缓的文字安抚思绪。最关键的是,我不再允许自己躺在床上回顾待办事项,不再设想明天的会议、不再假想意外和失败。我开始懂得:真正值得想的东西,不会在夜里变得更清楚,而真正能睡着的人,都是懂得和世界暂时说“晚安”的人。

与此同时,我做了第二个改变:不再拿手机上床。我知道那是一场赌博——赌一个永远刷不完的信息世界里,是否能偶然刷到“让我开心的东西”。但我输了太多次:睡意被冲淡,眼睛被光亮刺激,身体虽躺,心却在高速运转。我决定只看书,而且只看不带情节钩子的书——哲学、历史、人物传记或人类学。它们没有“下一章”,也没有“高潮反转”,甚至有些章节是枯燥的,但它们带给我的是一种缓慢而沉静的节奏,一种仿佛时间停止流动的宁静感。每晚阅读三十分钟,合上书的一瞬,我已然心平气和。不是靠催眠,而是靠节奏的自然过渡。这种过渡,不制造刺激,不要求成果,只是陪伴你从清醒走向睡眠。

再后来,我彻底放弃了固定“几点入睡”的规则。取而代之的是,只要困了就马上睡。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却颠覆了我原来的惯性。我曾为“每天一点睡”设过闹钟,结果却常在十二点已困却强撑着熬到一点,为的不过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仪式感”。现在,我尊重身体的信号,不论是夜晚还是中午,不论是床上还是椅子上,只要困意来袭,我就合眼入睡。这种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反而让我的生物钟逐渐稳定。身体是诚实的,只要你愿意听,它就会给你最直接的反馈。入睡,从此变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不再是苦苦求得的福报。

但真正让我豁然开朗的,是我学会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而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我发现,越是焦虑未来的人,越难睡着。他们的心被“怎么办”“要是失败了呢”这类问题拉扯,思绪像脱缰的马,任由想象把一个小问题无限放大。而我的转变,是从“焦虑结果”到“关注动作”。我问自己:“现在我能做什么?”而不是:“将来会发生什么?”比如文章写了一半,不去设想读者怎么评价,只想着把手头这段写好。一天结束时,我不会总结得失,而是想:“今天我做的事,我尽力了吗?”慢慢地,我开始少了很多心理上的不确定感,也少了对未来的恐惧。因为我意识到,真正能让我安心的,从来不是预测成功,而是面对失败时也依旧有信心。

而这一切的基础,终归落在身体之上。没有一个失衡的身体可以承载一个安稳的心。我饮食规律,少吃多嚼,不让身体感到沉重;我每天早上散步,口述当天的写作,让身体和大脑同步唤醒;我下午跳操十分钟,哪怕动作稚拙,也让筋骨活络。这些看似琐碎的小动作,像是给身体装上了清洁滤网,把焦虑、沉闷、疲惫一点点过滤出去。我不再依赖“熬夜发泄”,而是用“早睡养神”替代那种看似自由却让人空虚的放纵。身体安稳了,心也就有了栖息之地。

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能在该清醒时专注清醒,在该休息时安心休息。睡得快、睡得好,不是技能,而是一种觉悟。当你不再依赖外物来转移自己,不再被手机、计划、未来的幻影牵着鼻子走,而是能静静地让自己的心,在日常中停下来,那一秒入睡,便不再遥远。那是你终于允许自己“放下”,终于信任世界可以自转,不必你时时刻刻撑着的时刻。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睡眠革命》(作者:[英]尼克·利特尔黑尔斯 Nick Littlehales,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本书由职业运动员睡眠顾问编写,融合了生理节律、心理调节与生活习惯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通过调整行为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7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