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该报复性成长了: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
2025-08-20
别再瞎忙了,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努力多少。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过一种深深的疲惫感。不是因为太忙,而是因为太乱。每天睁开眼就开始奔波,计划总在变化,目标总在远方,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惦记着十件事。可奇怪的是,日子越过越紧,账户里的数字没见长,人也变得越来越焦虑。直到有一天,我停下来好好想了想: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做得不多,却过得轻松还越来越好?为什么同样是努力,有人向上飞,有人原地踏?后来我明白了,是思维出了问题。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不是干得多,而是想得对。行动重要,但方向更重要。你用什么方式看世界,你就走向什么样的世界。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正是他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看不见的根,撑起了看得见的结果。
人这辈子,逃不过两个问题:怎么赚钱,怎么成长。而这两个问题背后,其实都绕不开“思维模式”四个字。粥左罗的那篇文章讲了四种典型的顶级思维,每一种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过去很多错误的努力方式。刘润讲的“成本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他宁愿放弃送上门的单子,也不愿浪费时间低效沟通。他说,只做低交易成本的事情,只服务愿意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这种思维,简单又直接。我们太多时候都忙着四处“推销”自己、讨好机会,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你够强吗?你值这个价吗?赚钱靠的不是奔波,而是你到底有多值得被需要。如果没有强大的价值作为支撑,再多的推销,都是消耗自己。反过来,当你把时间投入到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上,交易就会变得自然而高效。
而“投资思维”则是在提醒我们:做事别只看眼前,要看长期复利。作者讲自己直播讲课,不图眼前赚多少,只当是练兵。一次次反复讲,一次次不断修正,最后脱稿演讲、反应自如。这种踏实,是看得见的实力,更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可惜的是,很多人总是太急,总希望干一件事就立马见成果。没钱就焦虑,没赞就放弃。可成长从来都是悄悄进行的,就像竹子用了四年时间扎根,第五年才猛地窜高三十米。很多人不缺聪明,不缺天赋,缺的是这种沉得下心、看得远的定力。而定力的背后,其实是思维的支撑。当你真的理解复利的逻辑,你就不会太在意一时的得失,你会笃定地做下去,因为你相信:只要方向对,时间会说话。
第三种“选择思维”,则是关于关键时刻的决断力。蔡崇信放弃年薪70万美元,加入只有500元工资的阿里,不是脑子发热,而是因为他看懂了“下行风险小,上行收益大”的非对称结构。他说,就算失败了,还能回去当律师,这次冒险是值得的。这种思维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大多数人选东西时,总是害怕失败、害怕损失,总想着保底。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失败的代价很小,成功的可能性又很大,那为什么不试一试?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并不是谁更谨慎,而是谁在关键时刻敢于跳出舒适圈,押注未来。而敢押注的前提,是对自己有清晰判断,是对世界有结构性理解。
最后的“借势思维”则告诉我们:再强的人,也要站对位置。沈鹏从美团的高位选择降级,留下来继续在核心部门,就是看中了平台的势能。人是点,组织是线,行业是面,时代是体。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安放在对的结构中,他的努力就会被放大;反之,再努力也只是白费。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普通人靠努力改变命运,聪明人靠选择站上风口。我们总以为努力可以改变一切,但现实是,努力得对,才有意义。把自己放在正确的土壤,才能长出枝繁叶茂的果实。
思维不是空谈,而是决定行动的起点。它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是你与世界对话的逻辑。思维不同,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一个人若只会苦干蛮干,只能走窄道、绕远路;一个人若思维灵活,懂得成本、投资、选择与借势,就能把握关键节点,找到更优路径,走得稳,也走得快。而这些思维方式,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学习、可以训练的。只要你愿意看清自己、更新认知,就一定能一点点改掉旧的思维习惯,重塑自己前行的底层系统。
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在交易时间,还是在投资时间?是在不断消耗,还是在默默积累?是在赌命运的眷顾,还是在押注自己变得更强?这个时代,机会很多,但机会从不等人。别再等风来,先学会修好风筝。因为思维一旦转变,命运就已经在转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思维的发现:打造你自己的知识体系》,作者:兰迪·古德曼(Randy Goodman),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系统讲解了现代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帮助读者建立清晰有力的认知框架。此书豆瓣评分8.5,内容实用且具结构性,是提升思维力的实用指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