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排队离婚的中国年轻人
2025-08-20
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婚,不是因为不懂婚姻,而是终于懂了自己。
清晨七点,民政局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不是来办结婚证的,而是来离婚的。复工第一天,竟是人们最着急脱离婚姻的时刻。这并不是戏剧化的巧合,而是现实的残酷本相。人们曾以为婚姻是人生的归宿,是成年的必修课,是爱的一种完成方式。但后来才发现,这些标签和设想,更多时候只是幻象。有人在爱里迷失,有人在婚里沉沦,有人在生活的绞盘中苦撑。婚姻成了一道无法翻越的坎,一张不断收紧的网,一场必须退出的修行。
过去的我们,是怎么走进这道迷雾的呢?一开始,是“差不多就好”的心态作祟。有人说,两个人条件相当就行;有人说,年龄到了就该结婚;还有人说,能一起买房、养娃、过日子就是过得去的日子。于是,有人草草步入婚姻,把它当成一个工具:为逃避孤独,为获得身份,为满足父母,为不落人后。但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是真的想与这个人共同生活吗?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一起解决那些看不见的、日后可能滚成山的琐碎问题吗?一段不以深度了解与真心相吸为起点的关系,就像在不通风的屋子里生起火炉,迟早令人窒息。
婚姻真正的问题,不在开始时是否热烈,而在相处时是否真实。很多人都在一种“假性亲密关系”中沉浮着。表面上同床共枕,实则心灵遥远如隔山水。一个煮饭,一个挣钱,却不说话;一个看剧,一个刷短视频,彼此形同陌路。这种关系比冷战更冷,比争吵更耗。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学会了压抑,学会了沉默,也学会了忽视。可压抑的情绪会悄悄结痂,沉默的心事会悄然发炎。当你一天又一天地不再对他有期待、不再渴望靠近,那就是关系真正死去的时刻。婚姻不是谁照顾谁,也不是谁包容谁,而是能不能在彼此最疲惫的时候,还能听见那句:“你还好吗?”
人这一生,总要在关系中不断磨合,也不断受伤。婚姻,是最深的一道试炼。控制与反控制,在不知不觉中蔓延。你希望对方照你的方式生活,他希望你理解他的沉默。一个想要节日的仪式感,另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过日子。很多时候,我们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我们说:我是为你好。但“为你好”的背后,其实藏着我想安心、我想掌控、我想不被忽略的深层情绪。尤其在节日、纪念日、重要场合,这些潜藏的期待更容易爆发。一句无意的忽视,一顿饭的失误,都可能成为压垮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能治愈一段关系的,不是妥协,不是忍让,而是能不能放下控制,让对方以自己的方式被爱。
于是我们终于开始问自己:什么是幸福的婚姻?有人说是浪漫、有人说是契合,但幸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是持续更新的状态。我们无法期待婚姻像恋爱那样热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细水长流中,一点一点地存入“情感银行”。哪怕只是日常中的一眼回应,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是感情账户里的存款。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的研究早已指出:那些能维持幸福婚姻的夫妻,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冲突,而在于是否有“积极回应”。当一个人说“哇,有船”,另一个人是否能抬头应和一句“是啊,很漂亮”——这微不足道的一句,是日常共鸣的证据,是感情还活着的信号。
可若努力经营之后,依旧感觉呼吸困难呢?那就勇敢地面对事实。婚姻的意义不在于坚持本身,而在于你是否在这段关系里感到成长、被理解、被尊重。不是说走进婚姻就必须熬到白头,也不是说离婚就是失败。离婚,不过是承认现实的边界,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可能。倪虹洁说,当丈夫说出“要不离婚吧”时,她震惊、难过,但也有一丝释然。因为她知道,那并不是她要的爱情样子。她终于明白,她的人生,也可以重新选择。这种清醒的力量,比硬撑着过下去更值得敬佩。人生不是只有一种剧本,婚姻也不是必须写满整页才能合上。能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成全。
至此,我们或许能明白,这篇文章真正想回答的,不只是“为什么离婚的人越来越多”,而是“如何在婚姻中不迷失自己”。婚姻不是终点,也不是人生的护身符。它只是我们与另一个人一起修行的道场。能走一起,是缘分;走不下去,是选择。选择结婚,是选择同行;选择离婚,是选择不再拖累。哪一种都不丢人,哪一种都值得祝福。你能幸福,就好。若不幸福,那就去找回那个笑得最轻松的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婚姻的意义:心理学家对婚姻的深度解读》(The Meaning of Marriage),作者蒂莫西·凯勒(Timothy Keller),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本书既不是鸡汤,也不是教条,而是融合心理学、人类学和神学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婚姻的本质与边界。数据来源可靠,内容真实可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