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李雪琴曝光北大校友社交内幕:你没价值的时候,混再牛的圈子也没用
2025-08-20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靠挤进什么圈子,而是靠你自己长出来的力量。

我记得看完那篇讲李雪琴的文章时,心头涌上的第一感受,是那种酸涩又真实的“被冷落感”。她去纽约北大校友聚会,化妆打扮,抱着期待,结果却无人问津。这画面并不陌生,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们以为走进一个高端的场子,自己也能顺势升起,可现实却像冷水一样浇在脸上。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会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冷漠,而是人性规律。一个圈子再闪耀,如果自己不发光,依旧只能站在边缘。

这一点,文章里也通过“互联网高管聚会”的故事点了出来。一个电商负责人托人带进高端圈子,以为能搭上线,结果反而更显尴尬。因为“级别不够、知识不够、底气不够”。那一刻,他才明白,人脉并不是门票,而是附属品。没有实力的人,即使走进了宴席,也只会被视作空气。我们常说“先有自己,才有人脉”,这句话听着简单,其实背后是残酷的社会逻辑:没有可交换的价值,就没有被认真对待的资格。

这种逻辑并不是中国式的“功利”,而是世界共通的规律。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早就提出过“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换。你拿什么和别人交换?你若没有筹码,别人为什么要对你微笑?这不是算计,而是彼此之间的平衡。年轻人跑去问俞敏洪“怎么和您成为朋友”,得到的答复就是“你能给我什么?”——拎包显然不够,那种价值太浅,无法建立关系。我们可能会觉得功利,但请想一想,在成人世界里,没有人会无限制地付出。共情和陪伴属于少年时的奢侈,而成年人的关系,往往要靠资源、能力、价值来维系。

这里说的“资源”不光是钱,也可以是知识、见识、影响力。陈立飞和李笑来的故事就是例子。初始阶段,粉丝少、影响力低,他主动联系,自然石沉大海;等粉丝过百万,他的存在感足够强大,再伸手,李笑来也愿意握住。这并非冷酷,而是社会自然的秩序。当你强大,你就是别人的资源;当你弱小,你只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所以,真正的觉醒在于:人脉不是往外求的,而是藏在自己身上的。孙悟空还是猴子的时候,只能在山头打架;学成七十二变之后,神仙菩萨愿意相助。刘备卖草鞋时只能讨价还价,等他立下军功,才能与诸侯同饮。你有没有价值,决定了别人是不是愿意伸手。看清这一点,才不会在一次次聚会里受伤。

文章里有个细节很打动人:一个光头主持人,被人讥笑“没上过大学,凭什么讲课”。当时他可以借酒消愁,可以怨天尤人,可他选择了回去看书、写作。那一刻,他明白了比所有安慰更重要的真理——“受了打击,如果还不努力,就更被人瞧不起”。这就是转机的开端。几年后,他用实力赢来尊重,再也无需费力去找人脉,而是人脉主动来找他。

顿悟其实很简单:别把时间浪费在“求别人带你飞”的幻想里。真正的贵人,不会被你卑微的祈求打动,只会被你真实的成长吸引。社交的本质是互换,但这种互换的前提,是你本身值得交换。人脉看似在别人身上,其实藏在你自己身上。你读书、你精进、你积累,都是在给未来铺路。

而明理,则是一种安定。所谓人脉,其实就是你修炼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你还没长成,不要急着跑进各种饭局,那只会浪费钱财和精力。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把力气用在成长自己身上。你够强,圈子自然会敞开;你不强,混再多饭局都没用。奥黛丽·赫本那句话说得美:我不去追逐月亮,我要让月亮奔我而来。

所以,回过头来看李雪琴的故事,她的孤独是必经的。当她的名字开始响亮、作品受到认可时,她再出现在任何场子里,都会有人主动靠近。人生的修行,不在别人的眼神里,而在自己的脚步中。不要焦急,不要妄想捷径。安安静静地去成长,默默努力,等你有了光芒,自会有人愿意靠近。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个体崛起》(陈立飞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这本书以真实经历和思考,阐释了普通人在社会中如何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获得真正的人脉与机会,正与本文主题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