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毛泽东,从来不盲从
2025-08-20
人生最怕的不是困境,而是困境里跟着别人瞎走。
一个人活在世间,总会有那么些时刻,觉得身边人不理解,甚至觉得被排斥。小时候也许是因为性格和别人不同,读书时可能是因为想法和同学不一样,长大了更可能是因为坚持的方向与周围大环境不合。当这种时候来临,绝大多数人会选择退让,想着随大流,想着大不了就混日子,但心里其实明白,这种“混”并不能真正让自己安宁。文章里讲毛泽东的一生,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在真正的困境里,如果只是跟着别人走,那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
当年毛泽东在私塾里读书,面对死板的教育,不是照章行事,而是坐着背书,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反抗。这是孩童的举动,看似顽皮,实则是最早的“不盲从”。而后在大革命低谷,他没有沉沦在陈独秀的幻想里,而是自己判断局势,毅然走向武装斗争。再后来,在立三路线盛行的时候,他既没有彻底对抗,也没有死板执行,而是灵活把握,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找到现实可行的路。回头去看,那一桩桩、一件件,其实都是“不盲从”的生动写照。困境之中,他总是先想清楚,再去行动,不轻易被情绪裹挟,也不被权威吓倒。
这一点正是文章所要传递的——独立思考的力量。我们身处当下的社会,也有太多类似的境遇。比如一个年轻人想要做一些别人没走过的事,家里人、朋友都会劝:“别折腾了,安稳就好。”但如果真就安稳了,心里的火是不是会熄灭?再比如在工作中,明知某个做法有问题,却因为上级说了,只好硬着头皮执行,结果出错了自己背锅。看似安全,其实才是最大的危险。因为盲从,不仅让自己迷失方向,也让内心的理想慢慢死去。
顿悟之处,在于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独立思考不是与所有人对抗,而是心里要有一个定盘星。风再大,浪再急,方向若清楚,就不会随波逐流。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一片迷雾中闯出路来,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幸运,而是他敢自己去判断,敢承担代价。即便判断错了,也愿意修正,而不是盲目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人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一个人若常常问自己:这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做?这条路,是谁让我走的?若心里能答得清楚,那么即便逆水行舟,也有一股沉稳的力量在支撑。
走到明理的部分,就要把智慧放到我们当下的生活里。文章最后提醒我们:光有理想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做到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理想是火,思考是油,实践是风,三者一合,火才不会熄灭。独立思考让你不至于在喧嚣中失去自我,积极实践让你不至于在空想中枯萎。如果我们能在困境中学会不盲从,就等于给心里点了一盏灯。灯一旦亮了,就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怕质疑,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往哪里去。
所以,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自己交出去,让别人替你选择。愿你在每个迷茫的夜晚,记得毛泽东少年时的倔强,青年时的担当,壮年时的灵活,不盲从,不自弃,不迷失。这样走下去,哪怕道路艰险,也能在某个时刻回头一望,心里安然一笑:我这一生,至少没白走。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独立思考:如何在喧嚣时代保持清醒》作者:雪莉·桑德伯格,译林出版社,ISBN:9787544781217。这本书并不是谈毛泽东的,而是从当代人角度,教我们如何在复杂环境里保持自我,与本文主题相呼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