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俩娃妈,放弃德国高福利生活加入深圳内卷,后悔了吗?”
2025-08-20

人走到分岔路口时,最难的不是选择,而是承受选择背后的重量。

这位母亲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她走了很多人眼里的“反方向”。当周围人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出去,她却带着两个孩子从德国回到深圳,主动进入最激烈的教育竞争。人们不解,甚至追问她:后悔吗?但她的回答平静而坚定:不后悔。因为她所看重的,不只是眼前的舒适,而是孩子和自己要和这片土地重新连接,要记住自己的根,要在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写下这篇文章,是要提醒我们:教育的真相,不是逃避困难,而是带着清醒和信念选择一条路,并且走下去。

在德国,她看见了另一种育儿的样子。自然教育、轻松氛围、非功利的兴趣班,孩子可以自由奔跑,可以在春游、手工、戏剧中感受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她惊叹、心动,也曾希望这样的童年能长久继续。然而,一个小小的问题却击中了她:当女儿问起一条裙子是否来自中国,并带着偏见时,她猛然意识到,孩子正在失去对祖国的认知。她想到外公曾经以青春守护城市、父母以职业守护社会,而她自己,却可能让孩子渐渐与根疏离。这一刻,她明白教育不只是培养能力,更是植入认同。她不想让孩子成为漂浮的灵魂,于是作出了回国的决定。

回到深圳,就是进入另一个极端。德国的“散养”,变成深圳的“内卷”。兴趣班密集得比餐馆还多,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女儿草莓最初并不适应,她带着德国那份放松与好奇,常常被要求“安静坐好”。可正是因为这份轻松,她并没有把学习视为痛苦,而是把它当作探索世界的途径。她可以自驱完成作业,考过语言和音乐等级,也能保持对各种学科的兴趣。弟弟叮当则更自由随性,不爱功课,却乐在乐高的搭建里,有自己的梦想。母亲并没有把孩子推向统一的模板,而是允许他们走不同的路:有人向上攀登,有人安然生活,只要内心丰盈,就都是好的。

顿悟来自她的一句话:玩是生产力,是学习力。她不去焦急比较,不去一味补习,而是做信息的收集者,搭建脚手架,当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教育的核心不是鸡血,而是保护好奇心和自驱力。正如她所说,最高级的“鸡娃”,是让孩子自己愿意“自鸡”。于是女儿在朋友的影响下主动要求去上补习班,儿子在乐高世界里自由创造。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轨迹,父母的责任不是统一,而是守护与陪伴。

最后,她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笃定。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教育也不是鸡娃和躺平的对立。真正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保持探索的能力,有没有在玩耍和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动力。德国带来了轻松的养育,深圳带来了紧张的节奏,她都经历过,都吸收了。最终,她选择让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成长,既能看见世界,也不忘记根。这样的选择背后,不是对环境的盲目信任,而是对孩子的信任,对自我方向的确认。后不后悔?答案早已写在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通往幸福的教育》,作者:童书妈妈三川玲,南海出版公司,2020年出版。书中以真实的案例和实践,探索如何顺应孩子天性,在多变的教育环境中找到更本真的育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