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的视频被骂下架:说点不同看法
2025-08-20

真正的讨论不是互相喊打,而是彼此点亮一盏灯。

这次北大女生与上野千鹤子的对话,引发的不是平和交流,而是一场裹挟情绪的风暴。视频被下架,女孩们被骂得体无完肤,仿佛她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触犯了某种不可冒犯的禁忌。有人指责她们“丢脸”,有人嘲讽她们“low”,更有人用“子宫”来羞辱。可是,当我耐心看完整段对话后,却发现问题不在于视频内容是否精彩,而在于我们是否还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真正的问题是:在公共讨论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有尊重与耐心,是否还能接纳稚嫩甚至带有局限的提问?还是说,一旦有人说得不够高深,就要被推上电子大字报,任由群体嘲笑和批判?这样的氛围,究竟是在推动理解,还是在制造新的伤害?

在表面的批评声浪下,许多人忘了去看问题的细节。那个被嘲讽最多的提问:“你不结婚,是因为受过男性伤害吗?”——看似幼稚,实则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对婚姻的兴趣可能源于个人遭遇,二是可能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后半句被忽略了,却正是上野千鹤子回答的核心:她十几岁时目睹母亲在婚姻中的痛苦,于是决定不走同样的路。这背后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生命里真实的体验。由此可见,那些看似稚拙的问题,未必没有价值,它们或许只是尚未被打磨的入口。我们不正是通过不断的提问、不断的交流,才逐渐抵达思考的深处吗?一个年轻人把尚不成熟的问题拿出来,其实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是“丢脸”的罪过。

顿悟来自对比。许多人认为和顶级学者对谈,就应该拿出高深的理论、精致的论证,而不是“宿舍式聊天”。但如果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就会发现最有力量的声音,往往源自日常的困惑与个体的叙述。《女性的奥秘》便是通过大量采访普通女性的生活写就的经典,它揭开了无数家庭主妇表面幸福下的压抑与痛苦。个体经验本身就是思想的土壤,理论只有落到生活里才有意义。上野千鹤子自己,也曾与漫画家田房永子进行看似“口水化”的对谈,把女性主义化为插图和日常语言,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并使用。主义不是悬在空中的旗帜,它应该是一个具体的工具,帮助人在面对不公时,找到抵抗的方式。那些自诩“高端”的讥讽,真正背离了女性主义的本心。理论若不能温柔照进生活,不过是一层冰冷的口号。

由此可以看清,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这几位女生,而是我们如何对待不同声音。公共讨论不该变成新的斗争场,更不该变成网络版的“批斗会”。在一个转型的社会,思想的幼稚与局限是必然的,唯有在对话与尊重中,它们才可能被成长。若我们选择的是围剿与羞辱,那么下一次谁还敢提问?谁还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拿出来?三位女生的问题或许青涩,但正因为真实,才显得宝贵。她们代表的不是“北大是否光荣”,而是年轻女性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学者的职责是倾听与回应,而社会的责任则是守护这种交流的可能性。若连稚嫩的声音都容不下,那我们所谓的“自由讨论”,又剩下多少真实?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女性的奥秘》(贝蒂·弗里丹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这本书被视为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开端,作者正是从普通女性的生活经验出发,揭示了婚姻与家庭中的困境。它提醒我们:理论不应脱离具体的人,声音再稚嫩也值得被认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