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学写作,不是为了赚钱
2025-08-20

写作是活法,不是生意,今天把这个说透。

我坐在一张清清爽爽的小木桌前,窗外的树影轻轻晃,像一只耐心的手在抚平日子的皱褶。手机里弹出“写作能不能赚钱”的话题,我忽然想笑:把写作当成生意并不丢人,但把写作仅仅当成生意,才是把心越用越窄的开始。读到“我学写作,不是为了赚钱”的故事,我看见一粒被尘土遮住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缓缓醒来。我知道,这不是鸡汤,这是在一地真实的生活上生出来的草木气,温温的、亮亮的。人为什么在当下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因为快和躁已成常态,分心和浮夸像沙尘一样随风而起,我们急着赶路,忘了问一句:我到底要去哪儿。写作营里有人拼名次,有人比点赞,有人抢奖品,也有人在无声里攒功夫,慢慢地、稳稳地,把语言梳直,把心绪理顺。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路终究会把人带去不同的风景。写作若只为换取稿费,便很容易被数字牵着鼻子跑;写作若为了照见自我、连接他人、修理世界,便会像一盏灯,哪怕小小一盏,也能把近处照亮。写作是“道”,落在手上的“术”,是方法、是练习、是日复一日不偷懒的规矩。写的人心里若装着“利”,字里就多一层焦灼;若装着“义”,字里就多一层从容。这篇文章想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把写作从功利的“谋生器”变回朴素的“安身法”,为什么在这个到处都可变现的时代,偏要讲一种不急着变现的耐心。因为不靠钱驱动的火,才烧得久;因为不被功名捆住的手,才写得稳。说到这里,像茶道里那一口第一泡,被倒掉不是浪费,是为了让后面的回甘更纯净。写作亦如此,先把躁气倒掉,才有清香的起点。

我看见那位在小城里工作的同学,日子细水长流,薪水不多不少,足够把一家人日常打理得干干净净。她读完方法论却写不出像样文章,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给自己换一片土:报名,进入训练营。这个决定不像冲锋号,倒像一记轻轻的扣门声,提醒她把久藏在心底的愿望请出来坐坐。第一天上课,眼前便是另一种天空。有人背包走过半个地球,有人把旅馆经营成一段段活生生的故事,有人从外企会客厅转身走进写作教室。她问:“你已经那么优秀,还学写作做什么?”对方说:“越优秀越要抽时间精进,不然会在空闲里慢慢退步。”这话像一枚干净的石子落进心湖,荡起的波纹是简明的二八定律:多数人分少数的资源,少数人分多数的资源;不是社会偏心,是努力的分布不均。她起初也被排行榜吸住了眼睛,忙忙碌碌地互动、点赞、留言,名次一路上升,可自己的作业只有一次鼓励性的“加精”。那个夜里,她端着被恭喜的手机,反倒心里空落落的。她想明白了:礼物再漂亮,花钱就能买到;但写作的方法、审美的把握、修改的本领,是用时间与认真换来的。于是她把眼睛从榜单上挪开,放回到文字上。她照着老师的建议,把课程文稿读三遍,把小贴士逐条对照,把精选作业拆成可学的招数,再把自己的初稿一处处打磨。那一天,右上角终于亮起“精选”二字。那不是虚荣,那是一盏灯替另一盏灯点燃的明亮。她忽然找回学生时代最单纯的开心:不是名次,是进步;不是喧嚣,是看见。之后,她稳定地用同样的节奏学习,一次次拿到认可。她懂了:方法是梯,认真是脚,持续是风,三者合起来,才把人送上去。日式的匠心就藏在这里:重复不是枯燥,而是把精度一丝丝地加深,像磨刀,像烧瓷,像在和纸上拓印光影。一毫米一毫米向前走,花苞迟早会开。

在后半段,她做了一个更大的转弯:从“我要得到”转到“我愿给予”。她申请当班长,明知琐碎,明知辛苦,每天至少五个小时,教人打卡,陪人修改,解答疑惑,催促作业,安抚情绪。有人问她回报是什么,她想起一个故事:有位富有的人在巨大的拥有里找不到快乐,直到他把“被爱”的渴望换成“去爱”的行动,才在付出中找回久违的安宁。她也在一次次耐心、一句句谢谢里,尝到了成年人的简单快乐。那是正向循环:越是给予,越是被信任;越是被信任,越是愿意给予。语言成了友谊的纽带,作业区的来回切磋,像旧时课堂上并肩的同桌,单纯得让人怀念。有人担心营散则人散,她说:“只要还在写,我们就一直在一起。”这句朴素的话,把“社区”的门槛从平台外衣里扯出来,露出真实的身体:同好相聚,互相成就。她给自己那颗种子起了一个名字,叫三叶草:一叶是希望,是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一叶是付出,是愿意做他人的台阶;一叶是缘分,是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的丝丝缕缕。三叶合掌,是幸福。她这才明白,写作原来可以像日式庭园那样,少而精、静而深,留白处有风,石阶间有水,匠气里有情。她也明白,“加精”不是终点,终点在更远的地方:写到被需要,写到能发光,写到哪怕没有掌声也愿意继续。她真正的顿悟,不是“我也能获奖”,而是“我可以成为他人的一盏灯,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小小灯塔”。灯塔很小,航道很长,但只要灯不灭,路就不会丢。原来,写作不是谋生的工具盒,而是修身的练功房,是修辞,也是修心;不是立刻见效的商品,而是慢慢长成的品格。那些奖项与礼物,像挂在廊檐下的风铃,风来时叮当作响,风过了便安静;而笔下的真实,会像榫卯结构,十年不散,二十年不散。

这样走了一圈,她把道理掂在掌心,分量恰好:第一,写作应当以内在动机为轴心。外在奖励是风向标,不是方向盘。把笔指向钱,难免急促;把笔指向人,笔下才有温度。第二,环境是土壤,但不是拐杖。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被不言自明的标准悄悄抬高;然而真正把人抬起来的,是自己反复迭代的方法。第三,方法是桥,不是锁。读、写、拆、改,是一套可复制的动作链;复盘是把经历变经验的铰链,让今天比昨天清楚一分。第四,取舍是刀,留白是艺。不追榜、不求赞,节制自己的虚荣,把注意力留给文字的筋骨,把精力留给思想的火候;像金继修复破裂的瓷,把裂痕填进金粉,不遮掩,不夸张,承认不完美,反而更珍贵。第五,给予是路,社区是家。帮助他人时,自己也在完善;把别人写作的困顿当成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盲点,再以此精进。等这些理路在心里坐稳,她终于可以安静地说:写作当然可以赚钱,但赚钱只是果,不是因。真正的因,在于让语言成为行动,让行动成为修行,让修行成为日常。日常不需要华丽,需要的是恒常。每天写三百字,每天做一次小小的复盘,每周读一篇真正优秀的文章,像园丁一样剪枝、除草、浇水,季节自然会给出花期。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慢,允许自己笨,允许自己不被热点牵着走,在喧闹处留出一指宽的安静,在疲惫时给自己一盏小小的茶。写到最后,会发现:不为了钱而写,反而更容易写出值钱的字;不为了名而写,反而更可能被记住。钱与名像燕子,会在春天自己飞来;而你要做的,是把屋檐修好,把巢结牢。至此,你就懂了那句看似古旧的话:功不唐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写作,是把自己的心磨成一面镜子,照见世界,也照见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ISBN 9787508647354)。本书以对话体阐明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强调内在动机、课题分离与自我选择,对于从功利转向自我承担、由外求回到内省的写作修行,极具启发,可查阅出版社与各大图书馆、书店目录以核实版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