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搞知识付费赚钱的人,一部分人已经心态崩了!越来越难赚了,怎么办?
2025-08-20
赚钱不难,难的是突破自己脑袋里的那道墙。
很多人说知识付费越来越难做了,心态崩了,做不下去了。可细想一想,真的是行业不行了吗?还是自己早已停下脚步,守着旧思维不肯走?钱并没有消失,钱只是流向那些敢动、敢试、敢改的人。一个训练营能连开四年,一个小社群能持续变现,一个公众号能撑过浪潮起落,靠的不是奇迹,而是不断翻新玩法的决心。你以为的天花板,或许只是你不愿伸手去推开的门。悲观者说,机会没了,于是转身离开;乐观者说,还有路,于是继续走下去。走的人多了,路就宽了。走的人少了,留下的反而吃得更饱。
文章一开篇点出一个关键:搞知识付费,拼的不仅是课程、内容、技术,而是心理能量。过去几年,有人轻轻松松赚到了快钱,于是觉得理所当然,等红利退去就灰心丧气,躺平佛系。真正的差距,就是从这时开始拉开的。别人遇到困难时,改打法、换赛道、推新品,反复试错、反复进步;而你遇到困难时,摇摇头,说一句“不行了”。说出口的一瞬间,机会就真的没了。行业没错,错的是我们的心态。心态先崩,钱包才会空。
进一步看,文章的锋芒指向“自我设限”。许多人说,磨课要磨半年,产品要完美无瑕,社群要长期运营,影响力要积累到足够大才敢出手。可这其实都是自我安慰。完美主义的外衣下,藏着的往往是拖延和恐惧。等你自以为准备好了,机会早就转瞬即逝。作者的意思是,快速出品,快速试水,快速调整,才是正解。产品不是艺术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营销不是附加值,是前面的“1”。没有营销,产品再好也是“0”。这不是鸡汤,而是赤裸裸的生意逻辑。很多人嘴上说要长期主义,实际上却是长期犹豫、长期拖延、长期停留在门外。敢于先出手,敢于不完美,反而能在实践中修正出路。
最重要的顿悟在于“放下我执”。我们总觉得别人能成,是别人有资源、有团队、有运气;自己不成,是条件不够、实力不够、影响力不够。可事实是,很多赚钱的人,并不是内容好到惊为天人,而是卖得出去。差别就在于:别人敢做,你在等。别人先卖再打磨,你先打磨却不卖。别人边做边成长,你边怀疑边退缩。所谓“解除封印”,就是拆掉心里的锁。你以为在保护自己,实际上是在困住自己。只有行动,只有试,才会有答案。哪怕粗糙一点,哪怕磕磕绊绊,先把车推上路,再边跑边修。等你真靠产品赚到第一笔钱,那股信心就像火苗一样窜起来,执行力、学习力都会成倍提升。就像修行,书本上读一万遍,不如真打一次坐,不如真走一段山路。
文章的落点在“执行力”。说得再多,不去做,就是空。行业不会同情抱怨者,只会奖励执行者。一个个案例已经摆在眼前:坚持公众号的人依旧赚钱,坚持写作营的人依旧火热,坚持社群矩阵的人依旧变现。那些喊累喊难的人,早已被淘汰在半路。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聪明人,而是笨笨地一直走的人。时代在变,平台在变,风口在变,但有一点不变:行动的人永远比观望的人走得远。
所以,这篇文章在当下写出来,其实是一个提醒。疫情过去,环境松动,机会又在涌现。若还沉迷在旧思维里,自怨自艾,未来几年一定后悔。不是知识付费不行,而是你没有行;不是课程卖不动,而是你不懂卖。认知若不打破,行动若不落地,机会再多也与你无关。与其说这是一次商业经验分享,不如说是一声当头棒喝: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困在脑袋里的幻象,快点去做。
赚钱的道与修心的道,其实相通。修行人说,执着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创业者也一样,执着于旧路、执着于完美、执着于怀疑,最后把自己困死。放下执念,打破认知,哪怕带着点鲁莽,哪怕有点笨拙,你才会真切触摸到生意的脉搏。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彼得·蒂尔《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社,2015年。原书名《Zero to One》,由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与布雷克·马斯特斯合著,书中强调创新、执行与打破旧认知,能帮助正在知识付费或创业的人理解“认知破局与行动”的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