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冯唐6年前火遍全网的文章,成年人应该每年都读一遍
2025-08-20

人真正的油腻,并不是身上的肥肉,而是心里的傲慢与懒惰。冯唐那篇曾经轰动的文章,六年前提醒中年男人要警惕“油腻”,其实说的从来不只是中年,也不只是男人,而是所有人如何在生命的流转里,守住清爽与纯净。一个人什么时候变得让人讨厌?不是胖,不是老,而是失去了谦卑,丢掉了学习的心,放纵了优越感。这道理看似简单,却值得每年重新读一遍,像对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模样。

成长到某个阶段,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已经看明白了世界,便不再愿意学习,不再愿意改变。于是,语言开始油腻,姿态开始油腻,连眼神都带上了倦怠。冯唐列出的十条提醒,本质上是告诫我们:要想不被命运淘汰,就得不断清理自己身上的惰气与傲气。比如,不要放纵身形,不是因为胖瘦决定价值,而是身体是你与世界交往的载体,如果不照顾它,它会反过来拖累你的精神。不要停止学习,不是因为书本高尚,而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拆毁旧我、重塑新我的过程。不要把性拿来当众谈资,不是因为性不重要,而是庸俗的炫耀只会让人恶心。不要拿过去当资本,不要动不动教育别人,不要肆意添麻烦,这些提醒看似生活小事,其实都直指人性深处最容易腐败的地方。油腻不是年龄的标签,而是精神的病症,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保持干净,不是靠外形,而是靠内在的自律与觉察。

而真正让人顿悟的,是“学习”二字背后更深的含义。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看书,于是堆满了书架,却从未改变过任何习惯和偏见。这不是学习,这是消遣。学习的真意,是拆毁,是颠覆,是在一次次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丑陋,然后勇敢地改正。就像冷水澡,洗的时候不舒服,洗完却精神抖擞。你昨天还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今天回想起来羞愧难当,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不是舒适的过程,它让人尴尬、痛苦、自卑,但恰恰因此,它能洗净油腻。一个从不学习的人,就像一个从不打扫房间的人,尘土会一点点堆积,直到空气浑浊、气味难闻。而不断学习的人,就是不断开窗换气,不断把新鲜空气迎进来。身体要清洁,心也要清洁。油腻的人,都是因为心太久没洗了。

当我们看见这一点,就会发现,所谓油腻,归根结底是优越感作祟。优越感让人失去谦卑,看不起别人,执着于炫耀,动辄鄙视。年轻人追星,你说幼稚;别人爱好文艺,你说没用;孩子浪费粮食,你用自己当年的苦难来教育,却不知这毫无逻辑。优越感是最让人讨厌的气味,它比汗臭更难驱散。它来自于见识的匮乏,也来自于不愿学习的懒惰。一个人真懂了,他不会轻易鄙视;一个人真知道了,他反而会温柔、谦和。知识越多,越能让人看到自己的渺小;经历越深,越能让人懂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一。油腻的人,常常就是那种既无见识,又爱摆姿态的人。油腻不是身体的油,而是精神的油,那些陈旧不化、四处流淌的油,让人避之不及。

到了最后,我们才明白,冯唐文章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十条细节,而在于一个底层的提醒:管好自己,别管别人。管不好自己还爱管别人,这是油腻的根源。一个清爽的人,不必时时追逐潮流,也不必装作年轻。他可以接受变老,可以接受不完美,但他永远不会停止学习,不会停止清理自己的心。他懂得照顾身体,也懂得照顾心灵。他知道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懂得不强加自己的意愿于人。他对待世界有好奇,对待他人有尊重,对待自己有要求。这样的人,不管是二十岁,还是五十岁,都会让人觉得清新可亲。油腻不是年龄必然的结果,而是选择的结果。愿我们都能时常读一读这些提醒,像给心灵洗澡,像给灵魂通风。人生一世,唯有常清常新,方能活得自在,活得可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这本书探讨了人如何面对自卑与优越感,如何通过学习与自我反思找到成长的道路,与本文所讨论的“避免油腻”“守住清爽”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