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和东北老家发小20年后重聚,我看到小镇做题家的真实人生
2025-08-20

人生就像一条河,小时候我们以为它只有一条笔直的航道,长大后才发现,支流纵横,岔路无数,能走到哪里,全靠自己心里的舵。

春节回乡的故事,往往最能照见时间的重量。二十年后重聚,酒桌上看似热闹,却处处透出人心的落差与命运的分岔。有人走出了小镇,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有人困守体制,日复一日消耗在无尽的事务里;有人跌落过高处,才发现原来人生的起伏从不照顾当年的学霸光环。少年时并肩读书的伙伴,如今各自的轨迹早已迥然不同。那一刻,感慨涌上心头:同样的起点,却换来千差万别的生活,这究竟说明了什么?

我慢慢体会到,人生真正的考题从来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的选择里。我们曾被灌输“好好读书,考上名校,就能步步高升”的信条,但现实早已证明,读书是一条路,却绝不是唯一的路。有人凭着天赋与胆识,在教育热潮中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有人抓住电商的风口,把一个小小的网店折腾成了一份事业;也有人执着于传统路径,等来的却是失意与落寞。书本里的优等生,放到社会的舞台上,未必还能站在光亮处。因为社会的规则,远比试卷复杂。

而那些小镇做题家的困境,正是这一代人的缩影。少年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它让人走出了家乡,看见了更大的世界。但也正因如此,心气过高,步步算计,却少了顺势而为的柔韧。书生意气在考场上是优势,在人情世故里却常常成为桎梏。读书改变命运,却未必能改变格局。家境不厚,关系不多,跌倒一次就很难重新爬起,这便是残酷的现实。于是,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学霸,反而成了饭局上抱怨最多的人。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过于相信那条唯一的路。

渐渐地,我明白幸福其实和欲望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越是欲望强烈的人,越容易在失落时怨天尤人;越是知足平常的人,越能在日子里找到自在与安稳。那个在老家默默当公务员的朋友,他没有豪言壮语,却能笑着说自己一家三口很知足;那个全职带娃的母亲,她没有事业上的辉煌,却能把陪伴和绘画变成一种喜悦。看似平淡,却恰恰是最安稳的幸福。幸福并不只是拥有多少,而是能不能和自己达成和解。

酒过三巡,少年时的友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功利。桌上谈论的不是梦想,而是房子、车子、股票和基金。有人敬酒探路,有人攀谈炫耀,有人吐槽家常,早已和年少时的纯粹相去甚远。我试着提起儿时的糗事,却发现没有人真心想听。回忆再美,也只是回忆。二十年过去,人早已不在原处,情谊也在生活的洪流里被冲刷得七零八落。你能抱抱他们,却再也抱不回那个和你一起追逐夕阳的少年。

于是,我终于明白:相见不如怀念。怀念的不是那群人,而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人生的阶段性让一切注定无法回头。故事开头时是意气风发,故事结尾时是各奔东西。我们之所以心酸,不是因为朋友变了,而是我们终究也在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当下好好生活,不必执着于过去,不必苛求未来。珍重二字,才是重逢时最深的祝福。

这一场重聚,告诉我的不只是友情的变迁,而是人生的真相。道路千万条,没有谁的选择高贵,也没有谁的日子卑微。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走得安心,走得踏实。学会放下执念,学会珍惜眼前,学会接受人生的阶段性。这样,即使二十年后再重逢,你也能带着笑意举杯,而不是满腹怨气。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陈丹青《退步集》——这本书里,陈丹青以冷静犀利的笔触,写尽时代变迁中个人的际遇与困境,正如本文所感,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群体的折射。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