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成大事者,必经的3个阶段
2025-08-20
真正能成事的人,先学会与自己和解,再学会带人同行,最后才撑得起一个格局。
世间人人都渴望“成事”,但“成事”并不是一纸捷径,不是靠运气撞进来的机缘,它更像是一条修行路,要经过泥泞、要经过火焰、要经过风雨。冯唐在书里说,成大事者必经三个阶段:先要管理自我,再要管理团队,最后才是管理公司。听起来像是世俗的“成功学”,可若细细琢磨,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着道家的自在、佛家的节制、儒家的担当。修行不一定要上山,职场、生活、经营、家庭,其实都是最真实的道场。人要想走到大成,不可能只靠聪明和手腕,而是要先学会安放欲望,安放自己,再逐渐能安放别人。
起初的功夫,都是与自我的缠斗。世界变幻无常,诱惑层出不穷,权力、金钱、声色,像一只只大毛怪扑向心灵。人若不能管住自己的欲望,就会像野马脱缰,终究被反噬。曾国藩讲过,“强自禁制,降伏此心”,意思是没有高妙的法子,就是要摁住自己。不是全然灭掉,而是稍稍遏抑,让它不过度。这样,欲望就不会烧毁我们的身心。可光有节制还不够,人还要保留“倔强”。倔强是志气,是血性,是能撑起功业的骨头。若只知道压制,却没了刚强,人会变得柔靡懦弱,一事无成。修行之道正在于此:欲望要管,血性要留,这样的人才能在风雨中站稳。
当一个人慢慢能与自己和解,就进入了第二个境界:学会带人。团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曾国藩说“治军以勤字为先”,冯唐也强调领导者必须先勤。平时不肯吃苦的人,在关键时刻绝不会突然坚强。带人,先要自己以身作则。勤是铁律,放是智慧。领导者若事事亲为,就会耗死自己,也压抑了团队。相反,把握方向,放手给人,团队才能自生自长。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就是这种“放”的力量。还有“势”,势就是全局,是粮草能否续上,是人才能否接力,是团队有没有持久的劲头。若只图一时拼劲,等势头一耗尽,再好的牌也会打烂。最后是“理想”。钱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凝聚人心的,不是薪水,而是理想和机会。人心最深处需要被点燃,需要相信自己在参与一件大事,需要有成就的舞台。若只靠利益维系,利益一散,人群也会作鸟兽散。能把团队带成心中有光的人,才算走进了成事的第二阶段。
再进一步,就是撑得起格局,能当一个“CEO”。这时,“成事”已不是个人的胜败,而是系统的生长。CEO最重要的事有三:找人、找钱、定方向。找人,是要找对的人,不是聪明油滑的小人,而是危难时刻依然可靠的朴拙之人。找钱,是维持势能的血液,能让理想落地。定方向,是给出清晰的未来路径,让人知道努力的意义。冯唐说,战略最大的难题不是想不明白,而是执行不坚决。很多人像病人不按医嘱吃药,再好的战略也会烂在地里。关键时刻,还要识人。真正能托付的人,不是平时圆滑的“老实和尚”,而是危急关头能站在你身边的笨厚之人。所谓信任,就是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再除以自私度。想要别人靠得住,自己也得先成为一个可靠不自私的人。走到这个阶段,人不再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学会布局全局,学会撑起更多人的希望。
回望这三个阶段,其实是一条修行之路。从自我到团队,从团队到格局,都是一个“自在”的过程。自在,不是放任,而是懂得节制,懂得顺势,懂得自生自长。人若能走完这三个阶段,就能明白:成事不是一味向外追逐,而是不断修炼自己,再去成全别人。修到最后,心安即是成功,格局即是自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冯唐《成事心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出版。本书以曾国藩的智慧为底色,结合现代管理与个人成长经验,阐述“成事三境界”,是一本既有传统智慧又能落地实践的作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