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专访北京丁克家庭:养儿不防老,无人送终不可怕
2025-08-20

活着到底要不要孩子,这其实是在问人为什么而活。

在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着婚姻、生育、养老,好像这是一条写死的轨道:结婚、生子、养育、送终。但生活不是流水线,它像一片辽阔的旷野,给了每个人选择不同路径的自由。有的人愿意延续血脉,把爱与责任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有人选择丁克,把时间与精力留给自己与伴侣。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其实背后都在回应一个相同的疑问:怎样活才不枉此生?桃佛君的故事,就是在这个疑问下的一种探索。她十四年坚持丁克,不是因为厌恶孩子,而是因为在心底知道,自己需要另一种节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社会时钟,它不断敲打我们:该恋爱了,该结婚了,该生孩子了。尤其是在中国,子嗣常常被看作是家族延续的责任。可是,时钟并非天命,它只是传统的节拍。桃佛君和她的伴侣选择了把钟表放到一边,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份决心来得并不轻松。她曾被外界议论,被人说自私、说将来无人送终。甚至连陌生人也能凭一张照片妄下断语。但这些声音没有成为她的桎梏,因为她清楚,婚姻和生育,本是个人的私事。正如修行中所说的“各人自度”,谁也不能替谁走完这条路。

这种选择的背后,有一份对自由的珍惜。生育意味着长久的责任,意味着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反复拉扯,意味着在无数个夜晚忍受焦虑与疲惫。桃佛君明白,她的性格向往独处,她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与其硬着头皮去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不如坦然承认自己不想走上这条路。这样的选择不是轻飘飘的任性,而是一种对自我的深刻认知。修行讲“知止”,知晓自己的界限并不是退缩,而是让生命按照它最舒展的方式展开。她在丁克的岁月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节奏,能安然地工作、学习、探索,也能安然地独处。

人们常常用“养儿防老”来劝说年轻人,但生命的真相却远比这句话复杂。桃佛君讲起她九十五岁离世的奶奶,病榻前的儿女们并没有因为“血缘”而放下计较,反而在钱和时间上争执不休。这一幕让她明白,孩子并不是养老的保证。养老依靠的,是经济实力、社会制度,以及人对自我安排的清醒。与其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不如未雨绸缪,为自己准备好一份体面与安心。现代社会的养老机制逐渐健全,高端养老社区、专业机构正在兴起,它们或许不能取代亲情的温度,却能提供生活所需的照护。她说无人送终不可怕,因为葬礼是给活人看的,死者已然无感。她的态度看似冷淡,实则是一种超然。她明白生死的本质是个人旅程的圆满,而非他人围绕的场面。

顿悟常常发生在我们敢于放下的时候。桃佛君的故事让人看到,生与不生,都是人生的两条岔路,走上哪一条,并没有高低之分。传统告诉我们要延续血脉,但生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留下多少子孙,而在于你是否活成了你自己。她的选择,是对自由的珍惜,对独处的热爱,对未来的从容。这份勇气,照见的是一种生活之道:外界可以有千般评判,但内心若是清澈,就能坦然前行。我们害怕的是孤独、害怕的是无助,但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孩子,不来自伴侣,而是来自于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能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负责,本身就是修行的果实。

于是,明理也就显而易见了。生育是个人选择,不是社会的命令;养老是自我安排,不是子女的义务。丁克并不是自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有人在孩子身上找到意义,有人在人生的自由里找到意义。修行的智慧告诉我们,生命没有固定的剧本,每个人都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重要的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你在自己的路上,能不能走得坦然、活得自在。无论选择哪一条路,若是从心而行,就是不枉此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梁永安《爱的博弈:亲密关系中的自由与责任》,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出版。这本书结合社会学与个人叙事,深入探讨婚姻、生育与个体自由的张力,对于理解“丁克”以及现代家庭的多样性极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