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
2025-08-20

真正能托举生命的不是聪明,而是心里的那一点良知。

我们生活的时代,知识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快,屏幕里一个接一个的答案,几乎什么都能查得到。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知识增长了,但人的心并没有更安定,社会的热闹反而伴随着迷茫与躁动。鲍鹏山先生在文章里提醒我们,知识纵然重要,却不是最终的依靠,良知才是引领方向的灯火。这并不是在否认知识的价值,而是要告诉我们,若没有良知,知识再多也可能成为碎片,成为负担,甚至成为伤人的利器。这样的道理并不高深,却容易被我们忽视,因为多数人更习惯于追逐看得见的分数、职位、财富,而忘了问一句:我心里的光亮还在吗?

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曾被教育“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历史上,中国的落后也被归结为知识与技术的缺乏。所以整个社会拼命去追赶、去积累,唯恐再次被世界落下。然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却发现,单有知识并不足以让人高尚。一个人可以熟读经典,却依然刻薄冷漠;可以考取高分,却依然冷眼旁观社会的不公。这样的知识,失去了良知的指引,反而让人格变得精致自私,灵魂变得冷冰冰。文章中举的例子,一次次把“知识的碎片性”揭开:知道宦官能否娶妻、胡萝卜何时传入中国,或是明星喜欢的颜色,这些零散的答案,看似扩充了见识,却对生命的厚度没有半点增益。正如尼采所说,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才是真正的聪明。如果知识只是用来炫耀,用来攀比,它非但不是力量,反而成了牢笼。

当我们读到这里,或许会生出一种隐隐的不安。原来我们习惯追求的“知道更多”,很可能是一条歧路。顿悟的瞬间,就是当我们看见:知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良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无知”。这些并不是自谦,而是洞见。因为面对无限的世界,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既然如此,我们都要宽容无知,承认自己也承认别人都不可能无所不知。但唯独有一样不能宽容,那就是丧失良知。文章里写到那个孩子写信给父亲的故事,就是要说明:试卷可以答错,但如果在良知上犯错,可能就是一生的覆灭。一个社会可以接受人才的短板,却不能承受普遍的冷漠和麻木。知识可以让人聪明,但只有良知,才能让人不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到现实,这样的提醒格外重要。我们生活中常见一些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却去伤害同胞;打着自由的旗号,却去践踏他人的生活;打着效率的旗号,却无视人性的善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知识教会了他们手段,却没有给他们方向。方向来自良知,来自内心最朴素的善恶感。良知让人明白,哪怕在利益面前,也不能背叛对他人的善意;哪怕在潮流面前,也不能随波逐流地伤害。这样的方向,比任何碎片化的知识都更珍贵。

所以,文章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知识是力量,但良知是方向。力量没有方向,可能把人带入深渊;方向没有力量,可能无法走远。唯有两者相辅相成,生命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岁月里,走出宽阔和光亮。修行的意义就在这里:不是要我们拒绝知识,而是要时时观照心中的光,时时记得自己学习、努力、奔走的初衷。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比别人更聪明,而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有人味、更有温度。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这本书从文化与人性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提醒人们知识之外更应关注人的心灵和良知,与本文主题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