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新研判!涉及中美、科技、ChatGPT(信息量极大)
2025-08-20
真正的强大不是一味争胜,而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安稳扎根。
任正非的演讲与问答,不是一篇空洞的企业报告,而是一种深刻的修行智慧。他所讲的,不止是华为的路,也像是修行人在世间摸索的一面镜子。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变化的世界里,人和组织要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走得稳,走得远。当下之所以写下这些话,是因为我们正处在科技巨变、地缘对抗、社会焦虑的交织时代,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需要新的参照,新的心法。
起初,他谈到华为在最困难的时刻仍然坚持研发投入,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说科学是“无尽的前沿”,教育不该总是追求结果,而要让人敢于胡思乱想。这与修行何其相似。修行并不是为了立刻开悟,而是为了在不断探寻中逐渐打磨心性。若只求立刻得果,心便会急躁,功夫也会变形。科学与教育若只为眼前实用,就会丧失探索未来的勇气。同样,人生若只为眼前利益,就会失去深远的意义。任正非提醒人们:不要总盯着眼前的果实,要敢于栽种看似无用的树。因为今日的“无用”,往往是未来最大的“有用”。这就是一种顺势而安的心法。
在承接的部分,他讲到年轻人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结合,讲到架构与突破的关系。年长者有全局的视野,年轻人有奇思妙想,两者相互成全,才能突破真正的难关。他还特别强调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说数学就是通信,就是人工智能的根本。修行人听来,会觉得这话与道理相通。一个人若没有坚实的根基,只是空谈灵性,必然摇摆不定。只有在基础上深耕,才可能在关键时刻灵光乍现。年轻人的突破像闪电,老一辈的架构像长空,闪电只有在长空中才显得壮阔。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不是互相压制,而是彼此成就。人生在世,不可能孤行,必须在代际之间、群体之间找到和谐的律动。
到了顿悟的部分,他的语言中流露出一种“知止”的智慧。他一再强调,不冒赔不起的风险,不做垄断人才的事,不把科学逼成技术,也不把教育逼成结果。他说伟大与孤独是同义词,说科学家就像苦行僧,常常一生都未见成果,但他们依然以虔诚走在前沿。这些话,其实道出了修行的根本——修行不是为了速成,不是为了别人眼中的光环,而是一种内心的自愿,一种面对孤独仍然笃定前行的力量。任正非说过,华为曾被打击得几乎寸步难行,但正因早早种下的基础科学的树,才在打压来临时有果可采。这恰如修行人常说的“平时多烧香,急时抱佛脚”,若没有日常积累,到关键时刻便一无所有。顿悟便在此:人生真正的安稳,不是来自外部的保护,而是来自平日里一点点扎根。
最后在明理,他点出关键:企业的目标不是为员工定命运,科学的目标不是追逐实用,人生的目标也不该是短暂的利益。他提醒年轻人要多读文献,要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启发,要把教育、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对修行人而言,这也是提醒:不要总是急于求证,不要把修行变成一场功利的竞赛。修行真正的目标,是修心,是让心在巨变中保持清明。他说华为的口号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这看似玩笑,却透露出深意: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正如修行人之间的切磋,不是为了立刻见效,而是为了点燃火花,最终汇聚成熊熊之火。真正的力量,不是孤立的闪耀,而是群体的光芒。
这整篇演讲告诉我们一个大智慧:强大不是硬抗风暴,而是在风暴来临之前,已经有了深根厚土。科学如此,教育如此,人生亦如此。任正非说,美国一棒子打下去,把一个最亲美的人变成了最反美的人,但他仍然说,不反美,要向一切先进学习。这便是一种修行的姿态:不因打击而盲目仇恨,不因顺境而失去警觉。正如修行人要时时观照,知一切缘起皆是因缘,不执着,不怨尤。
所以,这篇文章的智慧就是提醒我们:在动荡的时代,要守得住孤独,要敢于长期投入,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补,要知道基础比眼前更重要。科学家要像苦行僧,企业家要像农夫,修行人更要像大地,承受一切风雨却不改本性。如此,才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起落,才会在百年之后,依然稳稳扎根。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作者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出版,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提出了现代科研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与任正非演讲中对科学与教育的理解高度契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