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俞敏洪:没有翻身,从未倒下
2025-08-20
人的路要走得长远,就要知道什么时候顺势而为,什么时候守住心中的火苗。
在这个故事里,俞敏洪没有谈玄虚,而是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示了一条极为清晰的道理:面对政策、趋势、困境与诱惑,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要活下去,靠的不是一时的聪明伶俐,而是长久的眼光、热爱的支撑、清醒的选择、以及不倒的心性。他说没有翻身,因为从未倒下。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藏着一种坚韧的底气,也正是这股底气,支撑着他和新东方一次次度过风浪。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便像是在照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在自己的修行与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根本。
最初的篇幅里,他反复强调要“看趋势,跟党走”,这不是套话,而是一种对大势的认知。一个企业如果只想小打小闹,可以凭侥幸;但若要数十年屹立不倒,就必须扎根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土壤之中。这是一种承认自己渺小的谦卑,也是对规律的尊重。他懂得改革开放之际教育的风口,于是成就了新东方;他也看清双减之后教育不能再走老路,于是毅然转向农业与直播。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其实正如修行中常说的“观机而行”。修行人并非一味闭目内视,而要在万事万物的起落中,体会背后不变的根本法则。只有在大潮之中看清方向,才不会被一时的浪花打翻。
然而,仅仅看趋势还不够,他又谈到“热爱”。热爱是一种火苗,它让人在困境中不轻易熄灭。在东方甄选最困难的时期,销售额不足以支付工资,团队几近绝望。可是他仍然坚持只卖农产品,因为这是与国家方向一致、与个人情感共鸣的事业。许多人觉得他顽固,但正是这种出于热爱的坚持,使东方甄选在风口来临时迅速爆发。一个人若是只为赚钱去做事,遇到困难便很容易退缩;唯有热爱,才会让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怀疑。修行也是如此,若只因功利目的而坐禅持戒,心必不久;若因内心真正喜悦,便能百折不挠。
在趋势和热爱之外,他又提醒我们要“结构对”。他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这句话直击本质。商业模式若不能跑通,即便有再大的情怀也会走向失败。这就像修行人若方法不对,即便再苦行,也只会南辕北辙。结构,是支撑整个事业的脊梁骨。他拒绝了烧钱买用户的疯狂做法,因为他看见那只是一时的幻象。风起时,看似万船齐发;风停后,许多船只早已沉没。这样的冷静判断,不仅是一种理性的算术,更是一种心中的定力。修行人讲“如实观”,即不被妄想带走,只看清眼前缘起缘灭的真实。
接着,他讲资源配置与底线思维。他说做人做事都不要冒赔不起的风险,这便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种话语看似市井,却正是修行里“知止”的智慧。一个人若总想一步登天,终会因欲望过盛而跌落谷底。反之,若懂得在资源有限时如何安顿自己,便能走得长久。俞敏洪从六十元磁带起家,到几十亿预算分配,其背后都是同一原则:不做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事。这是凡夫俗子也能明白的道理,却常常被贪念遮蔽。
再往下,他谈到“卖的不是东西,而是文化”。这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表面,而在背后的精神。东方甄选之所以打动人心,并非因为大米小米,而是因为讲课老师带来的文化气息。这就像寺庙里供奉的灯火,照见的不只是光亮,而是一份心安。修行人也常说,佛像只是象征,真正要学的是那背后的觉悟。商业若能承载文化,便能走得更远;人生若能承载文化,也必然厚重而宁静。
他还谈到人,说“一切事业,都是人的事业”。无论是创始团队的和合,还是员工的忠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信任。修行人也常说,修道先修心,修心必在人际磨炼中完成。若不能包容、不能换位思考,再高的智慧也难以落实在生活中。俞敏洪把人分为长期伙伴与短期伙伴,这种清醒让他在纷繁的关系中不迷失。修行同样需要辨别因缘,知道哪些人是同行,哪些只是过客,既不执着,也不拒斥。
最后,他点出核心:“没有翻身,从未倒下。”这是整篇文章最有力量的一句话。人生的困境,不是一次次跌倒,而是一次次能否在心里站立。他从未把困难当作终结,而是当作转身的契机。修行人最怕的是心的崩溃,而非外境的变化。若心中仍有火,身体仍在呼吸,那么就不算倒下。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不败。
于是,当我们把这篇文章读完,仿佛也经历了一次修行的对照。它回答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不迷失、不崩溃,继续前行?它提醒我们,在当下的社会巨变里,我们需要的不是幻想的捷径,而是清醒的眼光、真切的热爱、踏实的布局和不倒的心性。这不仅是企业的道理,更是生活与修行的道理。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原则》(Principles),作者瑞·达利欧(Ray Dalio),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系统讲述了如何通过趋势判断、底线思维与清晰结构来做决策,与俞敏洪的经验可相互印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