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最近爆火的 ChatGPT 究竟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个人发展哪些冲击?一篇看懂
2025-08-20

真正能帮你的人,可能不是别人,而是你身边一盏会说话的灯。

我们常常被眼前的热闹冲昏头脑,一会儿是短视频带来的快感,一会儿是新技术掀起的风浪。最近,ChatGPT 的名字走进了无数人的视野,好像忽然之间,它成了未来的钥匙,成了我们工作、生活、学习都绕不开的话题。有人激动,说它能代替许多人类的工作;有人担心,怕它让人失去思考;也有人茫然,不知道这东西到底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款软件的兴起,而是我们与信息、与思考、与自我关系的一次重新整理。它让我们看清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在使用工具,还是工具在引导我们?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现,正是因为作者看到了许多人心里的疑惑。大家都听说 ChatGPT 很厉害,但到底厉害在哪里?它能帮我们什么?会不会抢走饭碗?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些问题背后,其实是人类面对技术时一贯的心情:既期待,又惶惑。作者的用心,是想把复杂的技术语言翻译成日常生活的感受,让人能听懂、能想象、能触摸。他把 ChatGPT 的来龙去脉拆开来讲,把能做的事一件件举例子,把未来可能的变化一点点描绘出来。字里行间,其实是在回答一个更深的问题:面对这个新生的“外脑”,我们应当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承接着这些描述往前走,就会发现,ChatGPT 之所以引人关注,不是因为它突然间比人聪明,而是因为它让“像人一样的对话”第一次大规模走入寻常百姓家。过去,我们问问题,要么翻书,要么搜索;现在,我们随口一问,它就能连贯回答。过去我们写东西,要么自己琢磨,要么请人帮忙;现在,我们给出指令,它就能生成篇章。过去我们编程,需要多年经验去解决 bug;现在,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给出解决方案。换句话说,它缩短了我们与“答案”之间的距离。可是,答案容易得来,会不会让我们少了思索的力量?这就是作者一再提醒的:ChatGPT 能做的,是整理信息、总结规律,而不能代替我们去感受、去思辨、去创造。它是一只手,却不是一颗心。

顿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它取代谁,而是我们是否会把思考拱手相让。一个孩子学数学,如果只是抄答案,他终究不会明白其中的逻辑。一个人读书,如果只是要“总结”,他终究不会体会到文字与心灵的碰撞。ChatGPT 帮我们省去时间,可时间省出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更专注于提好问题,更专注于建立自己的理解。它像一面镜子,把我们心里的懒散照出来;它也像一根拐杖,帮我们走过艰难的起步阶段。但若我们把它当成了双脚,那就意味着我们再也不会真正行走。所谓“外脑”与“内脑”,其实就是提醒我们:信息世界的浩瀚可以交给机器,而经验、感悟、洞察、创造,仍需我们亲手点亮。

明白这一层,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ChatGPT 并不是敌人,它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多出来的一件工具,一件利器。关键不在于它能不能替代我们,而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好它。会不会有工作被重塑?会的。但那往往是机械重复的部分。真正属于人类的价值,永远在于能够提出独到的问题,能够有独立的见解,能够把经历过的风雨化为诗歌,把心灵的火花化为创造。与其忧心忡忡,不如反问自己:我的眼光能看多远?我的问题能问多深?我的表达能传多广?这才是这个时代送给我们的真正考题。

若说修行,其实也不过如此。修行不在山林,也不在庙宇,就在我们如何面对眼前的世界。当新的技术来临,我们能不能守住内心的清明?能不能借外物之力,而不失自家宝藏?能不能让工具拓展边界,却不替代本心?这便是修行中的智慧。ChatGPT 只是一个起点,它让我们看见:未来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外脑”,但唯有心中有一盏灯,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第二次机器革命》(Erik Brynjolfsson & Andrew McAfee,2011,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系统地探讨了新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冲击,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 ChatGPT 所处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