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孔乙己:大学生为什么不值钱了?
2025-08-20

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值钱?往往不是因为真的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价值和现实没有对上号。

如今“孔乙己文学”的走红,道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读了多年书,背负着一纸文凭,却在社会的酒楼前徘徊:坐下的没位置,站着的又格格不入。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让人觉得辛苦多年却一无所获。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吗?还是说,我们误解了“读书”的意义,把学问看成了饭碗,而忘了它本该是灯火?

这一代青年面对的,是就业过热、经济遇冷、家庭底子单薄的三重困境。每年千万级别的毕业生蜂拥而出,岗位却并未相应增加。父母说“好好读书将来有好工作”,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是真理,但时代更快,规则在变,学历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经济环境的冷风吹来,外部市场收缩,内部产业调整,岗位减少,竞争却更激烈。而许多人出身普通,父母能提供的,除了“努力”二字,几乎没有别的资源。这种三重夹击,让许多年轻人陷入了“孔乙己式”的困局。穿了长衫,却被提醒不准坐下。

可若只是停在“抱怨”,便会被困住。社会有它的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一声叹息就转向。学历贬值、岗位减少、经济变冷,这些不是个人能左右的。正如文中所说,天冷加衣,天热开空调,个人能做的,是“丰厚自己的家底”。这里的家底,不仅是钱财,更是见识、格局、能力、韧性。家底厚,风吹不倒;家底薄,风一来便被卷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同样读了书,却依旧停在孔乙己的位置?因为他们忘记了目标。他们读书,不是为了点亮自己,而是为了换个饭碗;他们穿上长衫,不是为了看见更广的天地,而是为了标榜身份。于是,当饭碗碎了,身份失灵,他们就陷入了尴尬。鲁迅同样穿长衫,却能坐下,是因为他把学问用在了更高的目标上——他去日本学医,最终弃医从文,要“唤醒国人”。目标高过琐事,他便超脱了琐事。孔乙己识得几个“茴”的写法,却以为天下就该因此买单。一个人没有比现实更高的目标,必然会被现实的琐事困死。

此刻才会明白,真正的“读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多认识几个字,而是为了让心更亮,让视野更远。一个孩子学会banana的拼写,父母会奖励他;可一个四十岁的人还举着“我会banana”到处讨生活,只会被耻笑。人生的悲剧,不是知识少,而是停在浅处,不再向上。

所以,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其实不是大学生贬值,而是如果只是停在文凭和技能的层面,而不去扩展更高的见识和目标,就会陷入“学历内卷”的漩涡。倘若你有更长远的眼光,把所学和社会的需求结合,把学问化作行动,那么“长衫”就不再是尴尬,而是底气。

当下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困在“文凭焦虑”里,误以为自己学了书却无用。其实,学问从不无用,只是你拿它做了什么。读书是起点,不是终点。它该引领你走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而不是拴住你原地打转。

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眼前的一份岗位,而在于能否超越鸡毛蒜皮的琐事,去点燃属于自己的灯火。只要心中有远虑,就不会在近忧里困死。与其问“大学生为什么不值钱”,不如问“我怎样让自己真正值钱”。答案就在自己手中。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采铜,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中探讨了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能力如何转化为价值,正好呼应了孔乙己现象下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