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情绪不好,是因为读书太少
2025-08-20
心情不好,多半是书读得不够。
人生总有烦心事,像乌云压顶般不散。有人怨天尤人,有人沉溺其中,而也有人,静静地翻开一本书,便从文字里找到了安放心绪的地方。读书不是虚妄的寄托,它能让一个人心里生出光亮,遇到再大的风雨,也不至于失去方向。
很多人以为情绪不好,是因为遭遇太多挫折,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内心的力量不够,而内心的力量恰恰来自于日积月累的阅读。书是药,能安顿浮躁的心;书是舟,能渡过暗夜的河;书更是光,能照见脚下的路。
春秋时期,闵子骞初拜孔子为师时,形容憔悴,面色枯黄,像是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然而数月之后,整个人焕然一新,气色红润,眼神明亮。孔子好奇追问,他答:“常读书,懂得许多道理,能分是非,心中便平和了。”读书让人看清事理,也让人心安。今天读来,仍旧如醍醐灌顶。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缺少一颗沉稳的心。吕祖谦年轻时急躁暴戾,常与人争吵。直到他在书里读到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猛然醒悟:责己而不责人,怨气自然消散。于是他性情渐渐变得宽厚平和,气度也随之提升。读书给了他另一种活法。若换作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若能时时以书中智慧自照,便能卸下心头的戾气,走得从容。
读书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与古人心灵的交谈。翻开一本书,就像与智者对坐,听他们谈笑风生,诉说人世的悲欢。李继宏曾因生活窘迫而焦虑到掉发,直到读完《与神对话》,才突然明白人生的另一番可能。书中的文字,像一只手,将他从黑暗的泥潭里拉出,让他重新看见希望。很多人在人生低谷时,常常寄望于外界的改变,却忘了最可贵的自救之道,恰恰就在一本好书里。
一个人读书多了,面对苦难的方式会改变。杨绛说:“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王小波在农村插队,日子困苦至极,孤独压得他透不过气。但他身边有几本书,尤其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成为他最深的慰藉。书让他不再抱怨,不再只盯着眼前的艰难,而是能从文字里汲取力量。后来,队里的伙伴们也来借书,那几本书被翻到破烂,却在大家心里留下了坚韧的火种。由此可见,阅读不仅自渡,还能渡人。
木心曾说:“艺术广大之极,足以占据一个人。”当生活逼仄得让人透不过气时,他以阅读为庇护所,将美学视作流亡。即使身处囹圄,他依旧保持风度与笑容。这便是书给予的从容。它能让人不再被柴米油盐磨得满心抱怨,而是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优雅。
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拓展人的格局。何权峰说过:“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湖,你丢进去一根火把,它很快熄灭;你丢进去一包盐,它很快稀释。”若没有读书的滋养,心胸就如小盆,盛不下烦恼,常常因一点小事翻江倒海;而读书多的人,内心广阔,遇到的烦恼自然都能被稀释。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读书能让人在顺境时不张狂、在逆境时有力量?回答是:生活像海洋,浊水在浅层,清流在深处。若思维浅薄,便被表层的浊水呛住;若能深潜,就能在清流里找到安宁。读书,就是下潜的过程。越读,心越安,格局越大。蔡澜有人问他如何排解人生的困境,他只答两个字:读书。这并非敷衍,而是最本真的智慧。
仔细想来,这篇文章之所以在当下被写出,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情绪却越来越不稳。焦虑、迷茫、愤怒、抑郁,常常困扰着我们。文章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心安?它的回答并不复杂:去读书。因为书中自有良方,书中自有大境界。
所以,当你觉得生活沉重,当你因小事而愤愤不平,当你夜里辗转反侧,不妨静下心来,点一盏灯,翻一本书。书不会立刻改变你的处境,却能改变你看待处境的眼光。那一刻,你会明白:情绪不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若愿意读下去,光亮终会在心里生起。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季羡林《一生自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