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ChatGPT:每一次效率革命背后,人和人差距都会越来越大
2025-08-20
生命里的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被一次次新的工具和新的机会拉开的。
小时候,我们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但长大后才发现,分叉口早早出现了。文章里提到的人工智能和ChatGPT,不过是最新的一次分叉。放下对抗与漠视,看清这背后的规律,才可能走得更稳。
我先想起文章里的一个画面:村子里有人咬牙借钱买了收割机,从此成了老板;有人却还是用锄头,日子照旧。工具一出现,差距就跟着拉开。这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新事物来了,并不会等所有人准备好才上场,而是会突然到来,谁愿意迈出脚步,谁就先跑了一截。正如比尔·盖茨说的,人工智能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和手机。新平台的诞生,从不会等每一个人慢慢接受,而是推着世界往前走。
所以,“失业不失业”不是重点。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工具从镰刀到蒸汽机,从打字机到互联网,每一次都有人失业,但更多人找到了新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放大。这种差距,往往不是因为谁更聪明,而是因为谁先觉醒,谁先动手。村里有的孩子早早看上彩电和VCD,见识比别人宽了一圈,后来也更容易相信自己;而更多孩子依旧停在老旧的黑白电视前,差距从那时就拉开。
慢慢理解下来,你会发现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不在于“会不会被替代”,而在于“我该怎么在分化中找到自己的路”。就像作者所说的,技术的每一次革新,最后都在考验一个人的心态和行动。有人守着舒适区,等待风暴过去;有人主动迎风而立,把风暴变成顺风。差别就在这。
直到此处,我才顿悟: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分界线,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对待技术的心。工具只是工具,它没有善恶,没有立场,但人心有方向。你愿不愿意去学,敢不敢迈出第一步,会不会借助它去打开新的可能,这才是决定差距的源头。那些说“我不会怎么办”的,其实只是习惯了把自己困在恐惧里。而那些说“别人能学会我也能”的,往往更早走上新路。
再想想作者的提醒:早就是优势。这个“早”不是盲目的焦虑,不是今天学两句就幻想立刻变现,而是意味着在一切还没有被卷入大众潮流时,你就先看一眼,先摸一摸,把陌生的变熟悉,把复杂的拆开来理解。哪怕不会立刻赚钱,也已经比后来者多了一分底气。
到最后,文章落点在六个应对:终身学习,拥抱变化,放下对抗与漠视,改掉惯性思维,坚定学习心态,抓住先机。这六条看似简单,却像六根柱子,撑起了面对未来的基本心法。我们以为自己怕的是失业,其实怕的是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以为工具会抢走饭碗,其实抢走的只是懒惰与拖延。真正能留下来的,是不断学习和不断靠近新事物的勇气。
读到这里,我心里也更清楚了:修行,不在深山庙宇,而在一日一日的生活里。看到ChatGPT,看到AI,不要只是害怕,也不要漠然,而是要用平常心接住它,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惰性,也照见自己可以再迈一步的勇气。就像一条河流,水会不断流动,不会等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游泳,而不是抱怨河水太急。
生命里的差距,也许终究无法完全弥合,但我们能决定自己走在哪一边。走在迎向未来的一边,哪怕慢一点,也好过止步不前。愿我们都能在每一次新工具来临时,不是被落下的一群,而是能握住方向的一群。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深入讲述了技术革新如何不断颠覆行业格局,也揭示了面对新工具时,企业与个人该如何选择与调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