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公司最大的内耗,是“管理错位”
2025-08-20

公司最大的内耗,不是外部竞争,而是自己人之间位置乱了。

我们常常觉得,企业做不大,是因为市场太难、对手太强、环境太差。可细细一看,真正消耗掉元气的,往往不是这些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错位。高层忙着盯细节,中层扛着一线的活,基层管理者变成“全能选手”,而最下面的员工却在一旁摇头议论天下大势。这种错位,就像一台机器里,每个齿轮不在该有的位置转动,结果不是带动能量,而是相互摩擦,磨坏自己。于是企业疲惫,人心混乱,真正的“内耗”由此而生。

起初,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公司请了咨询,招了高手,业绩指标年年定,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管理者说自己很辛苦,员工说自己很无力。辛苦和无力碰撞在一起,正好揭开了问题的真相——大家都没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管理层不管方向,反而代替下属做事;员工不承担责任,反而推给领导兜底;于是越努力,越混乱,最后谁都没有成就感。就像一个家庭里,父母替孩子写作业,孩子却去操心国家大事,这样的家怎么会安稳?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心最先被消磨。领导觉得孤独,下属觉得压抑,团队觉得迷茫。外面风吹草动,大家很快就心神不宁,因为内部没有稳固的秩序支撑。所谓“错位”,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常年的习惯养成。习惯久了,谁都以为理所当然,高层忍不住插手,中层习惯性越位,基层则慢慢丢掉了责任感。于是公司成了一盘散沙,看似忙碌,实则耗散。

回过头看,这并不只是企业的问题。这是人性里常见的惰性。站在高位的人,总觉得“我来做更快”;处在中位的人,总觉得“我来扛更保险”;在低位的人,却慢慢学会了“反正有人兜底”。这种错位,正是最深的内耗。

可当我们静下来想,真正的管理到底是什么?它从来不是替别人做事,而是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领导的职责不是抢下属的活,而是让下属能够独立承担;下属的职责不是依赖上级兜底,而是主动成长承担责任。公司像一棵树,高层是枝干,中层是粗壮的枝条,基层是细密的叶片,叶片去承接阳光,枝条去传导能量,枝干去支撑全局。若是枝干偏去做叶片的事,树就会弯曲,最终倒伏。

很多人都曾在这样的公司里体验过。高层开会定战略,却又跑到一线管流程;中层既要出业绩,又要写报告,还要代替员工完成任务;基层管理者索性变成“最辛苦的员工”,早出晚归,连喘息都来不及。这样的循环表面看起来勤奋,实则极度低效。因为在管理错位的漩涡里,真正该有人站出来做的事,始终没人做。战略被忽略,协调被遗忘,人才被荒废。

顿悟往往在一瞬间。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真正的内耗不是有人偷懒,而是大家都跑偏了。就像下棋,你是棋手,却非要替棋子思考;你是车马炮,却去抢兵卒的活;你是卒子,却只顾着看棋局大势。这时你才会意识到,最好的状态不是谁都去替别人做事,而是每个人都在自己该有的位置上发挥力量。

这一瞬间的明白,会让人从疲惫中醒过来。原来管理的真功夫,不是你有多能干,而是你能不能“放手”。放手不是不管,而是让下属在可控的范围内承担责任;不是替他背包袱,而是教会他背包袱的方式。放手之后,你才能真正有时间去思考方向,去做只有你才能做的事。那一刻,你的团队才会真正成长,企业才会真正稳固。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才有秩序。秩序一乱,便是根本动摇。企业管理亦是如此,缺乏秩序,就会无形中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秩序一立,人人有责,反而能减少摩擦,力量才能凝聚。

当你理解了这一层,就会看见更深的智慧。所谓避免“管理错位”,并不是让大家死守边界,而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并在边界内做到极致。高层要敢于用人,敢于培养人,懂得从战略上给方向;中层要学会协调,要懂得通过组织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忙碌来完成任务;基层管理者要敢于授权员工,让他们在磨炼中成长;员工要有责任心,要知道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会汇聚成整个组织的成果。如此,才能各得其位,各尽其责。

真正的管理智慧,不在于你有多少技能,而在于你能不能把人放在对的位置。树木要把根深植于土壤,枝干才能撑起天空;企业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力量才能整齐汇聚。位置对了,事情就顺了;顺了,自然少了内耗,反而多了生长的力量。

当你体悟到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所谓“错位”,也是修行中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容易跑到别人的角色里,替别人担心,替别人操心,却忘了自己该做的功课。久而久之,心灵同样陷入内耗。只有当我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角色,回到自己的本分,才会真正安定,才会真正清明。

所以,管理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事,承担属于自己的责。如此,才能真正让生命减少摩擦,内心减少纷乱,力量汇聚成一股安定而持久的长流。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的公司》 作者:拉姆·查兰(Ram Charan),麦克·德罗特(Stephen Drotter),詹姆斯·诺埃尔(James Noel),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如何避免不同层级的管理错位,如何培养人才、明确责权,为组织减少内耗提供了深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