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割裂的认知,你消除了吗?
2025-08-20
思想若是被割裂,人就会困在自己造的牢笼里。看似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但遇事依旧糊涂,仿佛瓶子里的苍蝇,不停撞击,却始终飞不出去。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思维的偏食,让人只能看见局部,看不见全貌;查理·芒格也说,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今天我们身处的世界,知识爆炸,资讯纷杂,但人的认知却越来越贫乏。不是因为书不够,不是因为资源不够,而是因为我们被四种割裂困住:知识与知识的割裂,思想与思想的割裂,知识与思想的割裂,思想与现实的割裂。文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些割裂,如何避免成为那个困在迷宫中的人。
我们先看第一种割裂,知识与知识的割裂。工业革命后的学科分工,让知识像一条条河流,各自奔涌,却很少交汇。学者们深耕在自己的井里,看见的是越来越清澈的水,却忘了外面还有大江大海。于是,一个学生物的,可能不懂物理;一个懂经济的,可能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知识变得越来越专业,却越来越孤立。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人文学者、社科学者、自然科学家,常常说着完全不同的话,谁也不懂谁。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断裂,让本该互补的智慧,变成了一座座孤岛。
第二种割裂,思想与思想的割裂。知识还能靠阅读弥合,思想却往往因为价值观不同而越走越远。经济学家说成本收益,法律学者说法治,政治学者说制度。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塔楼上,执着于解释一切,却失去了交流的可能。价值体系不同,本来可以互补,却变成对立。于是讨论社会问题,常常变成各说各话,彼此攻击,而不是共同寻找答案。
第三种割裂,知识与思想的割裂。知识是事实判断,思想是价值判断。知识让人知道什么是真的,思想让人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但现实里,很多人学了大量的知识,却提炼不出见识;也有很多人满口高大上的思想,却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支撑。前者是空有书本,没有见地;后者是空谈理想,没有根基。于是社会里充斥着“书呆子”和“键盘侠”,一个懂得多却说不出意义,一个说得多却没有依据。
第四种割裂,思想与现实的割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那些高坐讲坛的大师,能谈大道理,却无法落到实际。空谈理想很容易,真正走入生活却很难。于是我们听到许多“应该如何”的话,却很少听到“如何做到”的方法。这种割裂,让思想失去了力量,成了装饰,成了高空的烟火,无法点亮现实的灯。
这四种割裂,让现代人的认知变得破碎。点状的知识,孤立的思想,空洞的理念,脱节的现实,拼凑在一起,就是今天常见的困境。看似信息很多,实则思维越来越单一。因为缺少综观,因为没有融通,人只能在迷宫里兜圈。越努力,越困顿。
但认清这些割裂,并不是为了绝望,而是为了找到出路。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综观,在于融通,在于超越单一的视角。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要用不同的例子滋养思想;查理·芒格告诉我们,要跨学科地阅读和思考。真正的智慧,不是埋头在一条路上越走越深,而是能从高处看全局,既看见差异,又看见联系。
顿悟就在这里:原来割裂的本质,是人把部分当成了全部,把观点当成了思想,把思维方式当成了真理,把一时的结论当成了终极的答案。就像一个人把手里的锤子当成唯一的工具,就注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放下执念,放下偏食,承认世界的复杂,承认多元的存在。思想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张张网,要不断织,不断补,不断连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如何明理。要避免四种割裂,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有限。读书不是为了堆砌观点,而是为了打通联系。思想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照见生活。知识不是孤立的堆积,而是要不断与思想交织,才能成为见识。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要能落到现实,指导行动。真正的认知,不是拥有多少信息,而是能否融通,把碎片连成整体,把孤立的点串成线,把线织成面。这样,才不会困在迷宫里,而能走上高台,看清出路。
在当下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信息洪流里,割裂比以往更严重。知识膨胀,观点喧嚣,思想滥用,现实复杂。若不清醒,我们就会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迷失,在割裂的认知里沉沦。唯有综观,唯有融通,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集中展现了芒格的跨学科思维模型,正是用来消解割裂、避免偏食、建立综观视角的智慧源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