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耶鲁教授: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很难形成健全人格
2025-08-20

一个孩子的童年若被过早透支,长大后很难拥有完整自由的人格。

我总觉得,童年应该像一片草地,孩子能在上面随意奔跑,能摔倒,也能大笑;能出神地看天上的云,能用手捧一把泥巴。当童年还是童年的时候,孩子有力量去试探世界,有空间去感受自己。但当童年被过早填满了作业、补习和考试,被父母焦虑和竞争裹挟着推着走,那些原本属于他们的呼吸和自由,被一点点剥夺了。外表上,他们或许成绩优异,或许循规蹈矩,可灵魂深处的好奇心和探索力,却可能悄悄枯萎。一个失去了探索和想象的孩子,很难在未来长成真正健全的人格。

我们常听到中美教育的对比:在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在国际竞赛中摘金夺银;可当他们步入科研舞台,却鲜有突破性的成果。而在美国,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常被批评成绩不佳,数学阅读都平平无奇,可他们的大学与科研,却在全球始终领跑。这个看似吊诡的对比,其实在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分数的堆积,而是人格的生长,是独立灵魂的养成。

中国的教育强调“学而时习之”,重在记忆和重复,强调服从和标准答案。孩子们从小被告知要背、要默写、要练习一千遍。这样确实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也让他们习惯了被动接收,习惯了寻求唯一答案,久而久之,思维的锋芒被磨平了。而美国教育受古希腊“产婆术”的影响更深,教师像接生婆一样,不急着塞给学生答案,而是不断发问,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辩论、去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或许知识点不牢靠,但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能在未来面对无定之事时,依然自信从容。

我忽然意识到,这里最核心的分野,其实是教育目的的不同。若教育只是工具,为了证书、工作、地位,那么它势必压缩孩子的童年,提前把他们推上成人的赛道,让他们疲于奔命。可若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那它就必须保留充足的空白,必须允许孩子浪费时间,必须给他们童年该有的玩耍和自由。因为只有在自由中,他们才可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那团火,那个使命。

我记得有人形容人生像是一段旅程。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赶路,拿到一张张证明你到过的车票;也可以在路边停下,闻花,听风,感受草地的柔软。前者让你看似高效,实则容易迷失;后者让你慢一点,却能在心底点亮一盏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帮孩子找到那盏属于自己的灯。

顿悟往往出现在不经意之间。我曾在一次校园讲座上看到一个孩子,他的成绩并不算好,却兴奋地拉着我问天文学的问题。他说他喜欢看星空,喜欢想宇宙的起源。他眼睛里的光,胜过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正确。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会答题的机器,而是守护一个个眼神里的光亮。一个人能不能长成健全的人格,就看他童年是否被允许拥有这种光。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童年不是起跑线,童年就是童年。孩子需要童年,就像花需要春天。过早让孩子背负起成年人的焦虑与功利,只会让他们长成畸形的人格。他们也许能应付考试,却在面对生活的复杂与未知时,内心空洞而脆弱。而真正健全的人格,是内心有方向,灵魂有根基,能够在风雨中站立。

教育不是游戏的装备赛,不是堆砌证书的比拼。教育是一段内在的觉醒,是引导孩子认识“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旅程。父母和老师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替孩子安排好每一步,而是帮助他们点亮那座心中的灯塔。灯塔亮起时,他们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被压迫的孩子:过度成就文化对儿童的影响》(The Overachievers: The Secret Lives of Driven Kids),作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Alexandra Robbins),Harper Perennial 出版,2007年。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揭示了教育竞争与童年透支对孩子心理与人格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