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人开始被迫内卷的7个迹象
2025-08-20

当你开始连休息都感到愧疚时,说明你已经被卷进了一张无形的网里。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即使身体疲惫,心也不能停;即使想放松,心底仍有声音在催促:“快点,再多做一点。”这种状态,哲学家韩炳哲称之为“功绩社会”的陷阱,人们把资本主义的逻辑内化到骨血里,自己逼迫自己,自己剥削自己。文章中提到的七个迹象,其实都是提醒我们:人已经不再单纯地活着,而是被迫变成了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修行的眼光告诉我们,真正的危险不在外部的竞争,而在于我们渐渐忘记了“我是谁”,忘记了“人是可以单纯存在的”。

回望第一种迹象——休息时感到罪恶。这不是个别人的小毛病,而是整个社会氛围的投影。因为“忙碌”被赋予了价值,“效率”被视为身份的象征,于是人们一旦停下,就怀疑自己是否落伍、是否无能。可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在休息,他就失去了与生命对话的机会。就像文章里说的,休息本该带来自由和喜悦,却被扭曲成负罪和焦虑。当休息变成可耻,人便成了被生产力定义的奴隶。修行告诉我们,能安静坐下,能心无挂碍地感受当下,就是最高的自由。

第二个迹象是用忙碌回避真正的需求。很多人害怕独处,害怕直面内心的空洞,于是把自己塞满事务。可这份忙碌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逃避。逃避什么?逃避那个赤裸裸的问题:“当我什么都不做时,我是谁?”忙碌是外壳,恐惧是核心。一个人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与渴望,就永远无法安住。修行者讲“返观内心”,就是要勇敢地站在自己面前,不用身份,不用标签,单纯地问:“我愿意和这样的自己相处吗?”

第三和第四个迹象提醒我们:自我价值被生产力捆绑,并且衍生出对弱者的优越感。在功绩社会里,努力等于成功,失败就等于懒惰。这样的逻辑看似合理,却极其残忍。它让人不停比较,让人把价值压缩在分数、业绩、职位上;同时,它让人失去怜悯,认为他人不幸全是“活该”。这就是内卷的毒:不仅让人苛责自己,还让人苛责别人。修行的智慧在于提醒:人不等于成绩,价值也不等于效率。一个婴儿、一朵花、一片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不生产,不竞争,却依然值得被爱。

第五和第六个迹象谈到人际关系和自我凝视。功绩社会里,关系也功利化,人被看作棋子,被打分,被物化。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人更容易活在“被凝视的自我”中,时刻想着别人怎么看自己,却忘了真正看自己。久而久之,人就活成了“假自体”,用一个角色替代了真实的灵魂。修行告诉我们,关系不是利用,而是共生;自我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用来安住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在镜子里接纳自己,就算被所有人点赞,也依然空虚。

最后一个迹象,是把财富和成长置于一切之上。凡事都要问“是否有用”“是否能写进成绩单”。于是兴趣不再是兴趣,阅读不再是阅读,甚至休闲也必须是“有益”的。这样的生活,其实早已失去了生命的松弛和纯粹。修行的眼光说:做一件事,本该因为喜悦而做,而不是因为功利而做。花开不是为了被采,云卷不是为了被赞。人若总是把自己变成工具,最终会忘记“作为人”的幸福。

顿悟在这里显现:所谓“被迫内卷”,其实是因为我们把社会的规则植入了自己的心,把外在的压力变成了内在的鞭子。真正的救赎,不是逃离社会,而是觉察自己何时在被利用、被物化。当我们能在心里轻声说一句:“我就是我,不需要时时证明价值”,那一刻,就是放下枷锁。卷也罢,不卷也罢,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自在。

明理的地方在于:功绩社会不会消失,内卷的逻辑也不会短时间瓦解。但当我们能保持觉察,就不会全然被其操控。你仍然可以努力,但不是因为害怕落后,而是因为你愿意成长;你仍然可以追求,但不是为了证明价值,而是因为你热爱生命的展开。当你学会休息、学会停顿、学会对自己温柔时,你便找到了破解内卷的法门。外在的世界复杂喧嚣,但心中若有清明,你依然能走得安然。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倦怠社会》(韩炳哲,中信出版社,2019年)。此书深入剖析当代社会的“功绩逻辑”,揭示内卷、过劳、抑郁等问题背后的结构性原因,是理解本文主题的重要参考。